“一小时就能完成1000多盘,一天能育秧400来亩。”在平阳县上林垟农事服务中心,全新投用的智能育秧流水线正在全速运转着。负责人伍思树站在操控台前,一边检查机器运作状况,一边感慨道:“以前六个人干的活,现在两个人就行,效率也翻倍了!”
从机械插秧到无人机播种、飞防,从自动化大米加工到智慧育秧,上林垟农事服务中心正不断以颠覆传统的生产模式,解锁春耕的科技“密码”,并通过提供一体化农事服务,带领周边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
育秧更“聪明”,省时又省力
眼下,平阳县正值春耕热潮。连日来,上林垟农事服务中心的“育秧中心”因为有了智能化育秧设备的加持,少了以往农忙时节的紧张,显得忙碌而有序。只见,在流水线的前段,一位农民将一摞摞育秧盘放入传送带,随着设备高频运转,铺基质、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气呵成,平均三四秒就产出一盘秧苗;而在终端,机械臂精准摆动,将完成播种的秧盘“端”至一旁,并码得整整齐齐,静待叉车将其运送至“催芽”区域。
“不用再为人工发愁,还能够24小时高效运作。”谈起这套“精挑细选”的设备,伍思树脸上满是自豪之色。他坦言,尽管这并不是市面上最“聪明”、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产品,但却是实打实最符合目前本地粮食种植规模和农民生产实际的。“对农民来说,简单好上手才是最重要的。”和老的育秧设备相比,眼前的这条育秧流水线通过精密的智能化感应,让加土、入种、覆土等各个环节更精准且迅速,实现育好苗、育壮秧,也带动该农事服务中心在智能化助力粮食高产上迈出成功的一步。
“代育”服务好,春耕加速跑
今年春耕期间,上林垟农事服务中心共育秧2600多亩,其中,除了伍思树自家的900多亩地外,其余部分则是承接了当地3个农户预定的“代育”服务。“好秧出好粮,有了智能化的精准把控,更能确保良种的质量。”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和机器换人带头人,他的心里装的不止是自家的千亩农田,还有周边所有农户的“饭碗”。
当被问及“代育”对于农民来说会不会不划算时,伍思树为大伙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地育秧收取150元人工费,其中包括种子、土等原料,并保障秧苗成活率。“和他们自己育秧的成本差不多,直接带走就能插到地里了。”在他看来,“代育”服务相对于中小型农户最为划算,不仅节约劳动力,也省去自购设备的成本。而根据目前设备运转的状况,最高产能可以在春耕期间育秧万余亩地,覆盖远近农田的育秧需求不成问题。“知晓率越来越高,相信7月份能够接到更多晚稻育秧的订单,让机子一直跑起来。”
一体化服务,一站解决“烦心事”
为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探索高产高效新模式,2023年,伍思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入1600余万打造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分别设置烘干区、机械化服务区、育秧中心、配送区及等四大功能区,为上林垟本村及周边村镇农户提供育秧、植保、加工等“一站式”服务。“把农事委托给我们,就能确保每一粒种子从稻谷到归仓每个环节得到专业处理。”伍思树信心满满地说道。
粮食加工、植保“外卖”等,眼下都成了受农户们欢迎的“畅销品”。“一个电话就有服务上门,价格也算的牢,对我们来说轻松多了。”老吴是上林垟村的老农人,也是该服务中心的头批“顾客”之一,实实在在尝到了服务到家的“甜头”。“自己买一台无人机要十多万,一年用不到几次。”在他看来,与其花“大价钱”购入现代化设备,不如打一通“外卖”电话来得实在。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农户将农田里的“烦心事”委托给了上林垟农事服务中心,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本文照片由平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