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门诊助你突出“重”围 记者前往杭州社区医院体验

潮新闻 记者 王柯宇 沈琳2025-03-27 00:56全网传播量122.4万
01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预计到2030年可达65.3%。
02杭州73家基层医疗机构已开设体重管理门诊,7486人完成或正经历“健康蜕变”。其中,一团队接诊量168人次,平均每人瘦身超5公斤,包括70岁老人减重15公斤后身体指标趋稳。
03超重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体重管理门诊旨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遏制超重肥胖趋势,推动慢性病防治。约30%患者减重后血糖、血脂回归正常。
04体重管理门诊提供综合干预,包括营养师、运动专家、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在杭州,数字化运动室利用AI技术开出个性化运动处方,实现高效燃脂。
05杭州将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治疗中心,提供一站式肥胖联合诊疗服务,希望通过全社会努力遏制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数字化运动室,康复治疗师为体重管理对象提供运动指导。 记者 栾兰 摄

最近,杭州市民马超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成绩单”:在社区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就诊后,一周瘦了2公斤。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国家喊你来减肥”,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预计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个人体重是私事,亿万人的体重异常就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天气转暖,体重管理正当时。在杭州,社区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已成为健康干预的“前沿阵地”。目前,杭州居民的家门口已有73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出体重管理门诊,帮居民定制“减肥大计”,7486人完成或正经历着“健康蜕变”。

“家门口”的体重管理门诊究竟效果如何?日前,我们来到杭州上城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就诊过程。

先检测身体再填问卷

“走,先跟我去做个身体检测。”我们在体重管理门诊碰到主诊医生吴长珍,她带着我们径直走向自助检测区,这是所有人来体重管理门诊的第一站。

是要体检吗?“过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见我们一脸疑惑,吴长珍先卖了个关子。

来到自助检测区,区域内没有我们想象中繁多的器械,只有一台人体成分分析仪。

分析仪高1米左右,形似体重秤,但不同的是,它多了两个手柄,表盘上还有体脂肪、肌肉、基础代谢等字样。“别小看这台仪器,它可是火眼金睛的全能选手,能‘看透’你们身体的各项指标。”吴长珍耐心地向我们说明,比如,体质指数BMI、基础代谢率、体脂肪率等判断是否肥胖的重要数据,都由这台神奇的分析仪来揭秘。

在吴长珍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赤脚站上分析仪,双手自然下垂,握紧手柄,静待“悬念”揭晓。不到一分钟,旁边的打印机便“吐”出两份测试报告。

“吴医生,我们的指标数据怎么样?”我们迫不及待地问。

“先别急,一项项来。”吴长珍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递给我们两份问卷,示意我们先完成。

两份问卷分为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和日常生活习惯调查,共有50多个问题,涉及饮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可谓“一网打尽”。结合自身情况,我们如实在相关选项上打勾。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与人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焦虑、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都是导致肥胖的潜在因素。”吴长珍说,人体成分分析测试报告和问卷,就像一次“摸底”考试,让医生对就诊者有最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

有一个数据值得参考——今年以来,吴长珍所在团队的接诊量168人次,涵盖20岁至70岁年龄段,平均每人瘦身超5公斤。她印象最深的是70岁的李大伯,3个月时间减掉15公斤,“原先,老爷子有‘三高’,每天要吃16颗药,减肥后各项身体指标都趋于稳定,吃药数量大大减少。”

30岁出头的刘健是一名肥胖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减重门诊就诊后,4个多月减掉了15公斤体重,各项指标都有了回升。他感慨道: “仿佛人生被重启了,以前总感觉疲劳乏力,现在减重后感觉从没如此‘轻松’过。”

减去的体重,增加的是健康。实际上,超重与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隐患。体重管理门诊的设立,正是为了让健康生活方式更普及,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我们接诊的患者中,约30%在减重后血糖、血脂回归正常范围,可以说减重是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键。”吴长珍说。

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摸底”,只是第一步。

回到门诊室,吴长珍仔细批阅起我们的“试卷”,不时拿笔在相关数据上画圈,“你们的体重不高,BMI也在正常区间。”

听到这句话,我们长舒了一口气。不过,她随即话锋一转,“但你俩的体脂率偏高,以30%为临界值,一个29.7%,一个31.8%,算得上‘瘦胖子’了。”

体重和BMI都不高,怎么就胖了?看我们一头雾水,吴长珍解释说,平时大家主要靠体重数字来判断胖瘦,这其实并不准确,BMI和体脂率都是重要参考。“体脂率31.8%代表100斤有31.8斤脂肪,你们这项数据偏高,意味着体内脂肪偏多,需要减脂。”她说。

脂肪多,是日积月累造成的。打开问卷,吴长珍在我们的不良习惯上重点做上标记:油炸食品不能吃、奶茶果汁要少喝、少碰重油重盐……

“那是不是只要少吃就能瘦下来?”听到我们的提问,吴长珍摇摇头,立即纠正这个误区——当过度节食时,人体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就像动物冬眠一样,进入低代谢状态,反而越饿越胖。所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节食减肥不科学。

正当我们迷茫减脂该从何下“口”时,吴长珍告诉了我们一份“211”秘籍:每餐2份蔬菜、1份优质蛋白、1份粗粮主食,每份都是一个拳头大小的量,做到营养均衡。

“你们的肌肉量比较少,需要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像肉、鱼、蛋等就是最好的蛋白来源,而面包、冰淇淋、蔬菜干等要尽量少吃……”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吴长珍给我们上了一堂健康饮食课。

在“每天应该怎么吃”上,吴长珍为我们定制了不同的饮食方案。比如,针对我们其中一个人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她建议动物内脏、小零食等食物要避免;而另外一个人是痰湿体质,日常要增加冬瓜、薏米、红豆等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将目光拉远到全球,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均推出了类似体重管理门诊的模式,并由营养师、运动专家、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团队提供综合干预。

“在我们这儿,体重管理同样不是单打独斗,每位医生都是居民的‘体重把关人’。”吴长珍举例说,比如家庭医生会定期随访、监测居民的体重变化;中医师会根据舌苔脉象,开出药方;康复治疗师则会定制个性化运动方案。


在数字化运动室,记者体验3分钟台阶测试。记者 沈琳 摄

AI开出运动处方

既要管住嘴,也要迈开腿。拿到饮食清单后,我们来到数字化运动室,这里将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乍一看,这间运动室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玄机’都在这里。”康复治疗师李媛媛举起了手中的黑盒子。原来,这里面是一根心率带。“别小看这个黑科技,它能帮助我们优化运动强度,实现高效燃脂。”她补充说。

为了获取运动处方,我们戴好了心率带,开始安静心率、3分钟台阶、握力、俯卧撑等一系列测试。测试听起来简单,实际强度却不小。比如,3分钟台阶测试,我们需要在高度达30厘米的台阶上下走动。前30秒我们感觉如履平地,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费劲,心率一下子飙到了每分钟150次。仰卧卷腹测试更是让平时疏于锻炼的我们一下子“露出马脚”,只能勉强做5个。

30分钟后,我们气喘吁吁地完成了所有测试。与此同时,电脑后台通过AI算法也自动生成了运动处方。“你们的核心肌力和上肢肌力偏弱,所以运动处方中增加了仰卧踩单车、转体推肩等训练。”李媛媛说,减脂必须迈开腿,但是不当的运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等风险。如今有了AI助力,个人体质数据实现精准匹配,运动处方会更有针对性地补短板。

根据最新出炉的运动处方,我们的训练动作涵盖热身、全身、拉伸等多个环节,共有20多个动作。“一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的全身有效训练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李媛媛透露,医生在后台能看到我们每次的训练打卡,一旦“划水”,后台会自动发出提示。不仅如此,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研发新功能,通过拍照就能实时显示出饭菜的热量值。

这样的尝试,正在杭州遍地开花,各家体重管理门诊拿出“十八般武艺”:在强调综合管控的基础上,有的以营养指导为核心,有的以运动处方为特色,还有的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精髓。

部分体重管理门诊甚至还直接开进了园区、企业。比如浦沿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与海创基地内的企业合作。“我们首诊时就招募了20多位有减重意向的企业员工,让大家组团减重。”门诊医生夏清清说。“目前,上城区基层体重管理门诊已实现街道全覆盖,并全程管理,引入数字运动疗法、营养AI模型等智慧手段定制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处方。”上城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统一部署,杭州将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治疗中心,提供一站式肥胖联合诊疗服务。“力争通过体重管理,推动慢性病防治这一事关人民健康的问题逐步破解。”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全社会努力,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的上升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
橙子红了 · 2025-03-28 01:15 · 浙江杭州回复
科学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