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浩农业智能化育秧大棚。骆烨 摄
近年来,滨海新区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以“共富工坊”为重要载体,通过“家庭农场+村集体+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契约化共建”形式,盘活农村资源,强化服务供给,将“小工坊”打造成共同富裕“大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为建设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提供新引擎。
家庭农场
小工坊里的共富大文章
近日,在马山街道尚巷村的佳祥家庭农场,村民骆勤安拿着铲子搅拌水泥,用来浇筑农场新开挖的水渠。他已在农场工作5年。“日常就在樱桃园、枇杷园、梨园里驱虫除草、浇水灌溉,一天能拿200元工资,去年收入有4万多元。”对这份离家仅2分钟路程的工作,骆勤安十分满意。
佳祥家庭农场总承包面积170余亩,主要种植樱桃、果桑、白枇杷等10余种四季鲜果,采用“种植+销售+采摘+旅游”的发展模式,满足了游客四季采摘需求。“每年前来采摘的游客超2万人次,水果年总产值达300万元。”农场负责人祝朝祥介绍,农场先后被评为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省3A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等。
在农场里,像骆勤安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农场设置了水果采摘、干菜晾晒、果园日常维管、游客引导等多个工作岗位,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灵活就业,人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祝朝祥表示。此外,在佳祥家庭农场的辐射下,周边10余户农户纷纷从种植猕猴桃改种樱桃,并发展采摘游。作为浙江省农业产业技术团队的果品产业技术专家,祝朝祥除了打理好自家的果园,还积极为其他农户提供树苗栽种、打理、维护等技术指导,帮助周边果农增收致富。
2023年,佳祥家庭农场入选绍兴市首批“农创共富”基地,助农共富效应日益凸显。祝朝祥告诉记者,近年来,农场不断深化与尚巷村的融合发展,依托村内独特的师爷文化,结合农场采摘游,共同推出特色乡村研学游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农业企业
引领乡村共富新风尚
在滨海新区,广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融入乡村共富大场景,为村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培育基地,多名工作人员正进行选种、育苗、浇灌工作。这些育苗工人大多来自华平村、光荣村、联谊村等周边村庄。“我负责管理苗场,每天工资190元,算上加班费,月工资能达到6000元。”村民钱秋珍告诉记者。
近年来,顺浩农业利用现代化设施,年育嫁接苗达6000万株,为周边100多家种植户提供包心菜、西兰花、番茄、蒲子等各类蔬菜水果作物秧苗,有力保障了“菜篮子”稳定供应。同时,企业通过设置“共富生产线”,吸纳60余名农民就业,使每人每年可增收5万元。
在孙端街道绍兴八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农事服务中心,农户们也正忙着早稻育秧工作。八福农业是孙端街道规模化种植水稻的企业之一,自成立共富工坊以来,不仅在水稻育秧、收割及其他农忙时节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通过农技指导、农机服务等方式,带动周边种粮大户共同致富。
眼下,由八福农业投资建设的稻谷烘干加工中心已建设完成,内部配备先进的烘干设备、热风炉及刮板机、清理筛选机、地磅等,投用后每日稻谷烘干量可达200余吨,预计可辐射周边16个村庄,推动区域农业生产发展。
政策扶持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
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滨海新区于日前修订出台2025年“1+9”政策,其中包括《关于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政策红利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效益。
记者看到,该政策中明确了对开展“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农户”等“契约化共建”的链主企业或村集体每个奖补5万元、链主家庭农场每个奖补2万元;对新建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每个奖补2万元;对当年创建成省级农创客共富基地的,每个奖励5万元,市级、区级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
“接下来,滨海新区将帮助各农业主体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各项共富惠农政策应享尽享,精准释放政策红利。”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继续培育发展“共富基地”,推进家庭农场“契约化共建”,从生产端、销售端、服务端“三端”发力,打造联农带农利益共同体,共同拓展农村共富新场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