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竹韵长塘活跃着一群“农创客”的忙碌身影。他们“锄禾”,用的不是锄头,而是高科技的农机与农技,是直播带货和社群营销的互联网思维,是为笋农“兜底”的一杆秤和共富工坊。他们勤劳又智慧,把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赋能描绘春耕好“丰”景
3月24日,晴。长塘镇“90后”“农创客”顾林江一大早又忙开了。架好飞行设备、加入化肥、规划飞行路线……在长塘镇谢憩村的50亩刚翻耕好的田边,正做着早稻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只见他熟练地操纵手柄,指挥一架植保无人机呼啸离地,缓缓飞向农田上空,均匀而精准地开展喷洒作业。
今年35岁的顾林江身型高大,皮肤晒得黝黑。顾林江说,他的爷爷是农民,父亲从16岁开始种田,是干农活的好手,他自己也是从小帮家里干农活,一家三代都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2012年,顾林江退伍归来,此时,父亲承包了几百亩土地种植稻麦,一年到头人被拴在地里,技术、设备和精力都跟不上,产量上不来,收入有限。
见此情形,顾林江毅然接过了担子。他接收新理念、学习新技能,积极向新型农民转型,陆续购置起了4台大型烘干机、2辆中型农用拖拉机、3辆大型插秧机等。“这几年,农用机械方面的投入超过150万元。2020年,我注册了绍兴市上虞区铭瑞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挂牌长塘镇金禾家庭农场。”顾林江告诉记者,在他爷爷的年代,一个勤快人也只能伺候几亩庄稼,到他父亲时,最多时承包了500亩土地,长期请着帮工还忙不过来。如今,他一个人“对付”上千亩土地,一年种两季作物,依然游刃有余。
从育种、播种、插秧、耕地到施肥、打药、收割、烘干,农场已经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我们的大型烘干机,一天能烘干16万斤粮食。这架植保无人机,能播种、能打药、能施肥,比传统的‘手提肩挑’效率高得多得多!去年,这一架无人机就作业4万多亩。”顾林江看着农田上空不停往返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说,“我们除了照管好自己的地,平时还为周边其他种粮户提供植保飞防、作物收割等服务。”
饱含着对丰收的期盼,一批和顾林江一样的新时代“农创客”,正在长塘大地上利用各类现代化农机设备开展春耕工作,一幅幅万户“争春”的新画卷徐徐展开,也奏响着乡村振兴的智慧“乐章”。
直播间让兰花香飘得更远
打开手机“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长塘田间地头竞相涌现的“网红主播”,正在为农村电商注入丰沛活力。
“大家好,欢迎来到山海兰缘直播间,在我面前是‘竹乡兰苑’共富工坊。我们基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长塘镇,这里是嵇康故里,拥有万亩竹海,优质的水源、适宜的气温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让这里也格外适合兰花生长……”镜头前,“80后”主播吴慧芳手持各个品种的兰花,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兰花品种和种养技巧。
从龙头企业的核心管理岗到兰花大棚里的带货主播,吴慧芳如何开启“花样人生”?“2021年,我机缘巧合结识了上虞区兰花协会会长方建华,这才开始和兰花打交道。兰花是绍兴市花,这个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我也很喜欢兰花,多方因素促成了我来到长塘,成为一名主播。”清丽的吴慧芳即使面对直播镜头也未施脂粉,但她恬淡的气质、文雅的谈吐和满腹的兰花知识,很受网友喜欢。
从办公室工作转向直播屏幕,用一方小小的直播间,为乡村发展解锁了全新的“流量密码”,这对吴慧芳来说,其实并不容易。她回忆起刚开始直播时候的感受,除了尴尬还是尴尬。“因为面对的是镜头,就像在自说自话一样,心里可难受了。那时候对兰花了解也少,经常被直播间顾客问倒,那更尴尬了。”吴慧芳说,破解困境的办法,就是多练、多学,将直播间当作新课堂,去沉淀自己、充实自己。
记者看到,山海兰缘直播间目前已经积累1.2万粉丝,更难得的是好评率达到100%。这对于一个农业直播间来说,殊为不易。“售卖兰花的质量、品种和选育很重要。我们可以说是‘小众赛道’,顾客多是资深兰花爱好者,复购率非常高。”吴慧芳告诉记者,目前,“竹乡兰苑”共富工坊的线上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一年,通过线上引流到线下购买的也不少,特别是一些珍贵品种,都是兰友循着兰香前来实地购买。
在吸引越来越多兰友走进长塘、走进“竹乡兰苑”之时,这个共富工坊也正努力吸引附近村民一起来种植兰花。负责“竹乡兰苑”共富工坊日常运营的方建华介绍,“竹乡兰苑”共富工坊集兰花培育、花卉展销、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兰花种植产业基地。工坊还为当地兰农提供兰花种苗,负责兰花收购,带动周边兰农致富。
共富路上长塘笋甜泥土香
喜见越来越多的“农创客”返镇入乡,他们发挥着广泛的联农促富作用,释放着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也有一大批一直扎根本土的“农创客”,将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融入到事业中。
远望竹海,墨绿苍苍;微风拂过,绿浪翻滚。一根根破土而出的竹笋,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当地笋农的“钱袋子”。有人种竹挖笋,那谁来收?“我来!有多少收多少。”在长塘镇“竹够可以”竹笋产业共富工坊销售基地,主理人罗彩霞一边热情招呼着前来卖笋的笋农,一边麻利地将竹笋的老根进行简单修砍后放入落地秤称重。
“一共56元,大娘您收一下钱。”她熟练地将提前准备好的现金递给罗大娘后,利落地将竹笋倒在地上,她身后的笋已经堆成一座小山。那一边,几位前来帮工的附近村民,正忙着用透明袋子打包竹笋。
“她人好,品相好的坏的都收,给的是现钱。我们现在挖笋的都是年纪大的人了,其它地方也不会去卖,全靠她。”一位骑着三轮车、头发花白的老笋农这样说。
罗彩霞告诉记者,竹笋产业一直是长塘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竹笋从业者老龄化趋势加剧,近年来竹笋销售收益走低。但对于年纪大的笋农来说,这份收入依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只要有人还在挖笋,她的基地就不关门。“附近七八个自然村的笋农都会将挖来的笋送到我这里,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20多万斤呢。”罗彩霞真诚地说,品相好的笋不愁卖,基本都送到周边的菜市场了,价格相对更高,但还有不少品相差的,或者春笋旺季大批量上市的笋,对于笋农来说,就是心头的大石头了。她努力拓宽销量,寻找更多下游客户,目前主要是将这些笋卖到灌装厂去。
之前,罗彩霞也尝试过线上卖笋,但因笋的保质期短,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高,未能走通这条路。对此,罗彩霞说,她这“一摊子”是从爸爸那里接手过来的,也已经做了近10年,服务的都是乡里乡亲。无论如何,她都会为笋农兜底,能收尽收。“现在的物流是越来越好,我们在村里发货都很方便。接下去,我们继续努力开拓市场,争取把笋卖上更好的价格。”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有关目标,关键在人。一个个农创客展现出的朝气、创新、干劲,正在长塘掀起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热潮,为长塘农业发展加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