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不可能的逾越,背后都凝聚着临床医生们不懈的探索与坚守。
这个时代需要破壁者。他们打破技术的壁垒,突破认知的边界,在医学的无人区开疆拓土,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重新定义,让绝境中的患者重获新生,为他们背后的家庭带来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潮新闻健康中心,推出“医路破壁者”专栏,聆听临床医生的“破壁”故事,感受他们守护生命的温度。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医学的光芒如何照亮生命的至暗时刻,见证医者仁心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
“感谢王教授,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延续了病人的生命……”50多岁的曾先生(化名)在恢复3个月后,写下一封600多字的感谢信,记录了他历经的曲折:20年间,10次开颅手术,复发周期越来越短……而改变他命运的,正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林。
颅内动脉瘤、胶质瘤、脑膜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这些脑部疾病的复杂程度和高风险,让神经外科手术成为医学界公认的“最难”领域之一。王林却始终坚守在这里,用他精湛的医术和对患者的共情之心,为无数疑难杂症患者带来希望。
“做别人没做过的手术,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这是年轻时王林对优秀神经外科医师的定义。如今,他已成长为众多患者眼中的“生命守护者”。
20年历经10次开颅
再切不干净肿瘤只能放弃
曾先生是一位颅底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肿瘤,血供丰富,手术难度极大。过去20年,他先后在多家医院接受了10次开颅手术和两次放疗,但每次都没能完全切除肿瘤,复发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与此同时,多次手术后,曾先生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一侧面瘫、听力受损、吞咽困难、发音嘶哑……2024年,曾先生再次复发,肿瘤长到约5厘米。“医生说肿瘤已经压迫到脑干,再这样下去,生命只剩一两年了。”
在当地神经外科医生的推荐下,曾先生找到了王林主任。
“曾先生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肿瘤偏大,颅底骨质被侵犯;肿瘤包裹血管、侵犯脑干,无法整块切除;多次手术和放疗导致颅底结构不清、粘连……”尽管王林接诊过各种复杂的颅底肿瘤,但曾先生的情况仍让他倍感压力。“肿瘤血供丰富,稍不留神就会误伤重要血管和神经。”压力还来源于曾先生波折的治疗经历,“如果这次再不成功,他很可能会失去信心,完全放弃治疗”。
然而,王林没有退缩,决定全力以赴,彻底切除肿瘤。手术中,王林全神贯注,坚持完成每一个细节。最终,这场持续六个小时的手术完美收官。
曾先生在感谢语中记录了王林的严谨、细致和耐心:手术中,血管介入时,介入医生做得浑身是汗,建议封堵一部分算了,但王林主任坚持继续全部封堵……“三个月过去了,我基本痊愈了,就剩下慢慢康复。”曾先生描述道。王林也充满信心:“我相信他以后应该不会再复发了。”
做别人没做过的手术
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采访中,当被问及“如果曾先生第一次手术就找到您,是不是当时就能把肿瘤全切?王林低调又谦虚地回答:“也不一定,10多年前,我也还没成长起来,未必能完成这个手术。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非常漫长。”
大脑是身体的指挥官,手术中的一点意外,可能就会给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在实践中历练,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这是王林走过的路,他用了近20年的坚持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2008年王林前往美国学习,在密歇根大学首次看到了烟雾病(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的搭桥手术。患者脑部血管因增生、闭塞,在血管造影下呈现“烟雾状”,治疗难度极高。其主流治疗方法为搭桥手术,但脑血管细如发丝,吻合难度极大。当时在美国,只有顶尖神经外科医生才能掌握这一技术,而国内对这一疾病重视不足,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
回国后,在科室支持下,王林推动浙大二院神经外科成为国内最早开展烟雾病诊疗的临床中心之一。经过10多年努力,浙大二院已建立规范化的烟雾病诊疗及随访流程,吸引了全国众多患者慕名前来。
2012王林再次踏上进修之路,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颅底解剖实验室。这一次,他挑战的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攻克的“圣地”——颅底手术。颅底区域结构复杂,血管、神经密集,手术空间狭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是神经外科医生眼中的“生命禁区”。在实验室里,王林每天十几个小时全神贯注地钻研颅底解剖结构,反复练习手术操作,他与国际顶尖专家深入交流,学习前沿技术。
回国后,王林将学习的知识逐步转化到临床应用,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率先开展了多项新的手术入路。在他的努力下,浙大二院颅底团队成为国内领先的团队之一,近几年接受了不少来自全国的非常复杂的颅底肿瘤患者。
医院供图
一台手术“做三次”
尽力追求极致
王林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他对手术的极致追求。他常说“要把每台手术做三次”。王林解释:手术前要在脑子里把手术做一遍,要怎么做、会遇到什么问题、预案是什么?第二次就是真正做手术;第三次就是术后复盘,比如一个脑部肿瘤,是不是按照预判切除干净了?看影像时的判断和实际是否一样?下次类似手术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在面对复杂手术时游刃有余。
但王林也有遗憾。他曾回忆起一例不算太成功的手术:一位年轻女性烟雾病患者,病情严重,术后恢复不佳。尽管手术操作规范,但王林仍反思:“如果我们在围手术期管理时,再多关注一下其他情况,比如血压的微小浮动,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他在每一次手术后都进行认真复盘,只为给患者更好的预后。
王林深知,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充满艰辛。几乎每位神经外科医生都会在手术台上遇到意外情况,如何当机立断地处理,也是一种考验。
他曾经历过一台复杂的颅底肿瘤手术,患者是一位10多岁的男孩,肿瘤位于中颅底,颈内动脉岩骨段破裂出血,当时情况凶险。王林却保持冷静,用棉片暂时压迫出血点,磨掉部分颅骨,迅速暴露血管,阻断、吻合、修复动脉。这种沉着冷静,来源于他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医院供图
共情是医者的温度
责任是手术的精度
王林身材高大,却心思细腻。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共情”:“医生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共情。如果没有共情,这只是一台手术,开得好坏都只是技术问题。但如果你真正产生共情,就会努力做到极致,因为成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于他们家庭的幸福。一旦失败,患者的父母、伴侣、孩子都会承受巨大的痛苦。”
每当讲到这些,王林的语速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这看似是医学之外的内容,但正是这种对共情的深刻思考,塑造出了一位让患者安心的医生。
每周两天门诊、两天手术日,手术日常常要忙到半夜。除此之外,他还要兼顾科研、带团队、参加学术研讨……他的日程总是满满当当。因为太忙,他还闹过笑话。有人是忙得忘记吃饭,他是忘记自己吃过饭了。有一次做完一台手术后,他简单地吃了盒饭。可没多久,因为沉浸在手术细节的复盘里,他竟忘了自己已经吃过饭,下意识走进食堂又吃了起来。团队成员一脸疑惑地问:“王老师,您不是刚吃过饭吗?”王林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闹了个乌龙。
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工作狂”,“工作之余,我也需要适度放松,但我确实喜欢我的工作,能从中找到乐趣。”
这种乐趣,来源于对极致手术技巧的追求,也来源于治愈无数像曾先生一样的复杂患者,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大概只有医生才能体会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