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力提振消费?
日前,浙江省推出《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一项就是要帮助居民“减负”,提出结婚生育、优学优教、医疗保障、养老助老等4条具体举措。
“爱心卡”再次成为焦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推进养老服务“爱心卡”拓面,优化助餐、助洁、助急等服务,为全省60周岁以上老人累计办理“爱心卡”350万张以上。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同时激活银发消费市场,早在2022年,浙江省在省内七个县市区推出养老助老“爱心卡”试点。2年后,“爱心卡”在浙江省内全域推广,遍地开花。
“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爱心卡’,而是全新养老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探索。”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那么,浙江是如何依靠一张“爱心卡”破局的呢?
一张“爱心卡”
解锁养老所需场景
浙江老龄化日渐明显。截至2024年底,浙江60岁以上户籍老人超过1400万。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攀升。
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挑战,老人的日常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服务等方面都亟须健全和完善。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全省养老服务还存在市场不够健全、服务资金来源单一、家庭主动购买养老服务意愿不强等问题。
那么,如何扭转局面?
2022年,浙江在杭州市拱墅区、平阳县、嘉善县、绍兴市越城区、金华市金东区、衢州市柯城区、景宁县等7个县市区创新开展“爱心卡”制度试点。
“爱心卡”主要面向三类人群:一是本省户籍经济困难家庭的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及高龄老年人;二是本省户籍非经济困难家庭的同类老年人;三是其他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一张“爱心卡”,整合了养老所需的各种场景。
它是以社会保障卡为基础,集成了老年卡、优抚卡、公交卡等多项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全方位的“六助”服务,并不断拓展助聊、助学等新兴服务,支持刷卡、刷脸、刷码等多种使用方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爱心卡”致力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元化方式,因地制宜。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家政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进入白名单,通过养老服务超市、爱心商城等平台汇聚更多服务产品。城郊镇村则可借助乡镇卫生院、党群服务中心等设施开展医养服务和养老团购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服务供给。对于偏远山区海岛的老年人,方案推广了“海岛支老”“山区助老”“流动助老”等服务模式,以确保他们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
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斗潭社区居民刘师傅轻度失能,家中还有两位残疾人。除了每月的残疾人补贴,他家还办理了“爱心卡”,每个月能收到价值200元的“爱心分”。“我不能做重的家务,已经用‘爱心卡’享受了家政服务,平时家里搞得干净整洁。”
多元筹资模式
让老人余生幸福
“爱心卡”有效运行的背后,是政府、集体、社会、市场、家庭等各方资源力量的整合。
“爱心卡”采用多元筹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四个一点”——“财政投一点、集体担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出一点”。
比如金华市金东区的“爱心卡”资金池,就由多方面组成。在残联、民政等各类服务补贴基础上,村社每年从集体经济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区镇村成立爱心助老专项基金。当地还倡导家庭养老褒扬机制,按照家庭“爱心卡”充值额,慈善基金给予每月最高30元的1:1奖励,以此形成财政投入驱动服务升级、吸引社会家庭投入的良性循环。
多元服务,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专业化团队。
据了解,老年人可以灵活运用“爱心卡”的线上点单、电话下单或线下购买等多种方式,自由选择所需服务,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还是社会组织提供的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甚至是企业提供的市场化服务,都能通过“爱心卡”得到满足。
目前,“爱心卡”已经进入2.0版本的探索。
“当然,老年人的需求远不止这些。我们希望以‘爱心卡’为契机,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让老年人不仅有幸福的余生,更有灿烂的‘新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还将强化“爱心卡”的精准度、便捷性,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对服务提供机构(企业)的日常监管和考核评估,为全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浙江样板”和“浙江经验”。
浙江“爱心卡”的创新,不仅在于用“小卡片”托起“大民生”,更在于将养老服务与消费提振有机融合。它既为困难老人筑牢保障底线,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银发经济,让老年人从“被动受助者”转变为“积极消费者”,为老龄化社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有温度的发展路径。未来,随着“爱心卡”生态圈的不断完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乐”的同频共振值得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