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的“衢城记忆”:时代变迁下的坚守与告别

潮新闻 共享联盟·衢州 徐佩2025-03-25 22:46全网传播量218
00:00
00:00
01衢州黄包车曾是重要市内交通方式,20世纪80年代数量最多达700余辆,现仅剩30余辆。
02王师傅2006年花3万元买黄包车,日收入曾达百余元。随着城市发展,黄包车生意日渐艰难,现在一天能接到一两单已算不错。
03黄包车在衢州承载了市民的记忆与情感,如王师傅为行动不便的老张提供附加服务,车夫们帮乘客拎东西等,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联系。
04黄包车成为衢州旅游的特色体验,车夫们向游客介绍沿途景点和古城故事,增添城市温暖与韵味。
05衢州古城正打造5A级景区,计划通过升级车辆、规范管理等举措,提升黄包车服务品质,或将其打造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衢州人习惯称人力客运三轮车为“黄包车”——在路边伸长手臂高喝一声“黄包车”,便会有一位师傅骑着叮当作响的三轮车应声而至。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活跃在衢城大街小巷的黄包车数量最多时有700余辆,它们穿梭于大街小巷,承载着市民的日常与梦想。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交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渐占据了街头,黄包车行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如今,日常依然在街头载客的黄包车,仅剩30余辆。

黄包车的未来在哪里?它是否会彻底消失,还是以另一种形式重新融入城市生活?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依然坚守岗位的黄包车师傅的故事里,也藏在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兴衰沉浮,时代印记

68岁的王师傅是衢江区杜泽镇人,做了近20年三轮车夫。2006年,他花费3万元买了黄包车、办了营运执照。此后,从清晨六点半到晚上七八点,他的车总是忙碌不停:清晨载着学生去上学,载居民去买菜,夜晚送逛街的居民和饭后的食客回家。那时,车夫日收入可达百余元,相当于五份短工的报酬。

20世纪80年代末,衢州市区出现了自发营运的人力三轮车。1993年12月,市公安局成立衢州市三轮车管理站,对人力客运三轮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许多人靠一辆三轮车,撑起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

image.png

在斗潭家园小区,王师傅扶着腿脚不便的乘客上车。

“我刚开始踩黄包车,还有人坐霸王车呢,到了地点不给钱。后来成立管理站就好多了,不敢明着不给了。”李师傅是1989年加入黄包车夫行列的,他的车编号为023,他说,这意味着他是第23位“正规”的黄包车夫,“后来黄包车夫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份营生却日渐艰难。李师傅苦笑着说:“现在一天能接到一两单就算不错了,有时候等上一整天也未必有生意。”

虽然已经过去近18年,但那张早已褪色到难以辨认的“上岗证”,依然被刘师傅用塑料袋仔细包裹着,放在外套里层的口袋中。“那是我34岁时拿到的,现在我已经51岁了。”在中河沿路口,刘师傅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车辆,轻轻叹了一口气。

现如今活跃在衢城的黄包车,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无数次修补,坐凳缠了一层又一层的胶布,轮胎换了一个又一个,脚踏的铁皮被顾客踩得发亮。饱经风霜的黄包车与车夫一同老去,仿佛与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渐行渐远,成了城市生活中的一道剪影。

质朴服务,温暖岁月

在衢州文史爱好者徐寅波的记忆中, 20世纪90年代后,“黄包车”成为衢州人重要的市内交通方式,也是街头的一道风景线。“黄包车就是带篷的人力三轮车,一般只能坐两个大人,多的时候能坐四五个,后面还能挂一辆坏掉的自行车。”

市民陈女士对儿时乘坐黄包车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时只要是爷爷带我出门,就一定会坐黄包车。”陈女士回忆,“爷爷总是和车夫一路聊天,而我就惬意地坐在后座,感受着微风拂面,那种悠闲自在的感觉至今难忘。”

image.png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衢城街头的“黄包车”。

城市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力三轮车的功能随着城市发展和出行工具的更新迭代而发生了变化,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已无用武之地。

在市区孔氏南宗家庙(以下简称“孔庙”)门口,王师傅接到老顾客的电话,便风风火火往斗潭赶去。三轮车缓缓驶过新桥街,熟练地拐进忠烈庙前,再穿过钟楼底,平稳地停在斗潭家园小区门口。王师傅熟练地朝门岗招了招手,小区的道闸随即升起,再往前蹬几脚,远远就看到老张已经坐在楼下的花坛边等待。

老张今年64岁,五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的腿脚行动不便。三年前的一个午后,他在上街坐上了王师傅的三轮车,从此,王师傅的车便成了他出行的首选。只要一个电话,王师傅总会风风火火地赶来。

王师傅扶老张上了车,将他的拐杖放好,随后便前往银行办事。到了银行,王师傅搀着老张进了门,便忙着取号。待老张事情办好,大半天时间过去了。王师傅将老张安全送回了家。临别时,两人约好午饭后再见,老张想去理发。

陪着客人办事,这样的附加服务在三轮车夫的订单里并不少见。有时候乘客东西多,师傅也能帮着拎到目的地。

在市区上街与仁德路路口,两三辆黄包车停在路边,车夫们聚在一起闲聊。邓师傅拿出他的手机,翻开通话记录,指着一条早上7点45分的通话记录说:“你看,今天早上这位是家住6楼的老太太,她到南湖菜场买菜,我帮她把一袋子菜和20斤米扛到6楼,一趟10块钱。我们这服务,其他人能比吗?”邓师傅的语气里难掩自豪。旁边的李师傅接过话茬:“是啊,我们这行,靠的就是口碑。他们信得过我们,我们也乐意为他们跑腿。”

城市日新月异,但总有这么些人,坚守在这座城市的角落,用他们的汗水和真诚,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联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温暖。

载着故事,驶向未来

这几日,衢城天气晴朗,微风和煦,来自江西的刘先生携家人来衢游玩。逛完孔庙后,他们兴致勃勃地想去水亭门看看,便随手拦下了一辆黄包车。“从孔庙到水亭门,车费15块钱。途中我女儿想买奶茶,师傅二话不说,掉头带我们去了街对面的奶茶店,还耐心等我们买好,再继续前往水亭门。这样的服务,真是物超所值!”刘先生满意地说。

在衢城的大街小巷,每位黄包车夫都有自己的“驻地”。王师傅习惯驻守在孔庙门口,这里游人如织,生意也最为红火。“从孔庙、博物馆到水亭门这段路,平时收费15元,周末游客多,生意会好一点。”王师傅介绍,每当载到外地游客,熟知路线的车夫总会热情地介绍沿途景点,讲述古城故事。“虽然蹬车很辛苦,但能为游客介绍衢州的历史文化,心里特别自豪,也感到很开心。”

image.png

刘师傅展示褪色到难以辨认的 “上岗证”。

车夫们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脉络,用热情讲述着古城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份质朴与温情,让这座古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保留着一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其实,将人力三轮车作为旅游风向标,打造成独特的城市名片,这样的例子在各大旅游城市并不少见。在国内,北京、扬州、潮州等地,承载时代烙印的人力车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比如,现在三轮车夫蹬车走街串巷,依然是北京老胡同中必不可少的一景。而在扬州,穿梭于古城中的“金三轮”不仅是漫行扬州的最佳出行方式之一,也是文明扬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衢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衢州文旅迎来了突破突围、出圈出彩的最好时机,人力三轮车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交通工具和体验产品,是否也能成为一种流动的古城风情?据了解,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管理中心将通过“以旧换新”车辆升级、规范停车管理等举措,提升人力三轮车的服务品质,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的体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