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大教授17年手写板书,学生直呼“梦想中的大学课堂”

    潮新闻 通讯员 陈永楠 周佳丽 胡一晗 祁航 视频剪辑 何梓轩 记者 王湛2025-03-25 01:39全网传播量176.6万
    00:00
    00:00
    01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坚持17年手写板书授课,其《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备受学生好评。
    022008年起,陈红胜开始主讲该课程,并传承了其导师孔金瓯教授写板书的习惯,通过板书推导物理公式,帮助学生理解。
    03课堂上,陈红胜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现场推导所有公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物理能力。
    04陈红胜的课堂上,学生名字会被写在黑板上,甚至可能被用来命名方程,以此激励学生。
    05如今,《电磁场与电磁波》双语课程的授课老师已发展成四人团队,被学生称为“电磁天团”,他们结合新媒体案例,实现个性化教学,助力学生成为T型人才。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一根教鞭,一张薄薄的的A4纸,两块写满了物理公式的黑板。

    近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核心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上的这一幕登上了校园论坛的热搜。同学们纷纷留言,“好好看的板书!”“这才是想象中的大学黑板啊!”

    图片

    陈红胜教授的板书

    在不久前浙江大学公布的“2024-2025学年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师优课免评’名单”中,这门课程赫然在列,由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红胜担任授课老师。

    浙江大学信电学院陈红胜教授多年坚持手写板书

    “板书授课是我师门的传承”

    从2008年开始,陈红胜就主讲《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双语课程,带着教鞭与A4纸上课、板书推导物理公式的习惯也伴随了他17年的授课生涯。

    图片

    课堂中的陈红胜

    “写板书的习惯是从我的导师孔金瓯教授那儿‘传承’下来的。”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孔金瓯教授被引进浙江大学时,便向时任浙大校长的潘云鹤教授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建一个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用于上课。

    “孔老师是不用黑板擦的,MIT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非常普遍,两节课的时间他可以在黑板上写满所有的公式。”陈红胜介绍道,“尤其像我们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所有的公式都是可以从上面一步一步推导过来的。通过板书的形式,即使同学们遇到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随时回到前面的公式重新带着大家去推导解释。”

    图片

    课堂中的陈红胜

    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陈红胜都会将麦克斯韦方程写在黑板的最左上角。“我们所有的公式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大家觉得这个特别难,那我们就每堂课都会从这里出发推导一次,六十四堂课之后你自然就会对它了如指掌。”

    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所有的公式、知识点,陈红胜都是在黑板上现场推导。“这门课特别难学,如果你只告诉他一个结果,他很快就可能没印象了。”除了在推导过程中传授知识点之外,陈红胜更希望能够带着大家一起培养探究物理的能力。“假如在150年之前你处在麦克斯韦、赫兹的位置,你要怎么去思考,怎么一步步推导出后面的公式。有了这样的时代代入感之后,他就能跟上课程的节奏,参与到这个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来,能够比较主动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这里面还有我的名字!”

    每一节课里,在黑板上满满的板书之间,都会夹杂着几个同学们的名字,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金博洋就曾是其中之一。

    图片

    陈红胜的课堂板书

    “当时老师问我,赫兹博士期间最初的选题是造出电磁波,但是后来因为造电磁波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工艺条件不足放弃了。过了一些年电子元件的稳定性提升了,他就造出了电磁波。你们知道造电磁波需要哪两个电子元件?”

    每一次课堂互动之后,陈红胜都会邀请同学上台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介绍道,课堂上的互动不仅仅是电磁波、电磁场相关的专业问题,还有很多现实中相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引导他们用已经学过的电磁波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在这样的环节中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从而让大家更多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图片

    陈红胜的课堂互动

    在陈红胜的课堂上,名字不仅仅会被写在黑板上,还有可能被拿来命名一个方程。“当时在讲到洛伦茨规范、库伦规范时,有同学提问说为什么它一定是等于某个值而不是其他值,”回忆起这一段课堂趣事,陈红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问了同学的名字,“把它设定为某些值可以是为了简化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过程,你可以把它设为1、设为2等其他值,那这个就是以你的名字来命名的一种新规范,只要这种设置有用,后人会以你的名字流传。”陈红胜以此来激励学生未来与大师并列。

    “他们说我们几个叫‘电磁天团’”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分为中文课和双语课多个平行班,实现小班化、个性化上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课。双语课采用了MIT的英文教材,由孔金瓯教授编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双语课程的授课老师从原先的陈红胜一人逐渐壮大成如今的四人团队,也被同学们戏称为“电磁天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林晓和王作佳都曾是陈红胜的博士生,出国留学后又回到信电学院,加入《电磁场与电磁波》双语课程的教学。林晓讲课生动有趣,非常善于与学生交流,“林老师还会在课上给我们讲故事”;王作佳建设了课程慕课,更擅长将短视频讲解与课堂研讨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与理解。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高飞则是陈红胜同门师弟Baile Zhang的学生,物理学出身的他更注重于课程的体系化讲解,“上法非常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图片

    认真听课的同学

    虽然四人都习惯采取“祖传”的板书授课模式,但也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新媒体”案例,结合PPT展开课堂内容。“美国有一个史密斯教授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分别编成了几首歌,开学第一堂课我在课堂上也把它放出来了。课后有同学说原本以为是来上专业课,没想到上了一节音乐课。”

    图片

    认真听课的同学

    陈红胜表示,信电学院注重基础课程的体系化学习,涵盖软硬件广泛领域。电磁学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旨在激发学生对电磁学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建立体系化理解,从而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整体知识架构,实现宽口径培养。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电磁学产生浓厚兴趣,学院将通过扎实的基础课程为他们提供卓越化培养,助力其成为电磁学专家。

    针对不同学生,陈红胜还希望与学院教师共同推进个性化教学,“在每门课上我们都会将科研前沿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发现兴趣领域,进而开展针对性培养。我们希望能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升职业应变能力,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深度与跨学科广度、强调社会影响和团队合作的T型人才。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教师完善科研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浙江大学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
    橙子红了 · 2025-02-28 01:43 · 浙江杭州回复
    做好榜样
    相关新闻
    嘉大名师⑩|易洪雷:一门好课需要用毕生精力经营
    从公式到AI,镇海中学金牌导师沈虎跃带着学生造“未来”
    12校联动!杭电开出DeepSeek通识课,“首讲”特火爆
    西湖大学2025本科生招生启动,近日,首届本科生已赴美归来
    高校老师课堂上哼了一段越剧,台下学生喜欢到偷拍了下来
    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