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江省委党校权威解读|潘家栋专家:着力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推进创新浙江建设

    潮新闻 记者 刘庆 蔡滢 通讯员 叶菁2025-03-22 07:52全网传播量8万
    00:00
    00:00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3月4日至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2025年全国两会发布的信息内容,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文化强省建设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将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浙江省委党校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干部培训基地,对于浙江省在两会期间展现的战略定位有着深刻解读。潮新闻特邀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为广大读者权威解析两会精神,深入剖析浙江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专家简介:

    潘家栋,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无缝对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今年我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但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从0到1”的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就我省而言,新技术的涌现在于持之以恒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好有组织科研活动,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效能,以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创新浙江。

    “八八战略” 引领 创新浙江建设成效显著

    得益于“八八战略”前瞻性布局,我省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创新浙江建设成效显著。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敏锐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部署了一系列战略举措。2003年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强调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2006年主持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二十年来,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创新型省份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超常规举措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导向,着力构建“企业主体、政府支持、多方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打造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大院名校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性重塑,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十年来,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显著增长,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更为彰显。2024年,我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全年专利授权量40.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8万件,较2023年增长21.2%,一大批原创性标志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从创新平台而言,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已经完成10家省实验室和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双十”布局,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等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逐步形成了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等蓬勃发展的新格局。从创新主体而言,企业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3位,呈现“5个百分之八九十”的格局,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2024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左右,累计达4.75万家左右;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2万家,累计13.1万家。从创新布局而言,先后部署了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6个省级科创大走廊,形成了“一廊引领、区域联动”的空间格局。

    把握三个重点方向 加速推进创新浙江建设

    相较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兄弟省市,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依然存在短板。例如,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实验室、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具有高研发投入企业等数量低于兄弟省市。针对这些短板,建设创新浙江需要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优化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创新范式产生深刻变革,创新平台作为集聚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载体,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抓手。对于我省而言,需要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着力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做好有组织科研活动,使得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竞相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头动力。在此基础上,强化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平台之间的联动,明确各类平台的产业导向和功能定位,强化平台之间的合作,以此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通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创新孵化到产业落地全周期,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日益成为创新浙江建设的生力军。我省应当发挥广大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企业创新发展助力我省科技实力提升。对于科技领军企业、平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有条件的企业,支持这些企业牵头国家或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参与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把握新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够用好新技术赋能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尤其是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以转型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浙江建设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尤其是更好地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领域,提前布局相关前沿专业,积极培养面向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支持职业院校等联合企业设立实训车间等场所,构建校企紧密合作的技能教育,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能工人。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打造人人皆可成长、人人皆能成才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干事创业热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宇洁

    相关专题
    红色引领 勇立潮头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相关新闻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代表委员热议总书记的两会“关键词”·创新
    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用新质生产力“打头” 靠科产创新融合压“阵”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