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仙居县的群山深处,曾因交通闭塞而沉寂的后塘村,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网红村”。千万粉丝网红带游客“冲上云霄”,大学教授在荷塘里养出“科技虾”,返乡人才将乡村空地改造成“放空茶咖”……凭借一套“人才入乡”的组合拳,这个曾经的“空心村”摇身变为年轻人争相奔赴的创新试验场。当传统乡村与返乡人才碰撞,一场关于振兴的“三重奏”正悄然上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后塘村的蜕变,始于一群返乡人才的涌入。朱溪镇推出的“人才大礼包”,以政策红利吸引创业者:民宿协议价、餐饮折扣、超市会员价等福利,让外来人才与本地资源无缝对接。而村里打造的“乡创人才会客室”,成了教授、博士、网红与村民共谋发展的“智慧枢纽”。
网红民宿“不止山宿”的主理人吴佳静,是这场“抢人行动”的代表之一。她依托毗邻神仙居景区的地理优势,立足后塘耕读文化基因,开发出"民宿+农耕体验""民宿+非遗研学"等多种创新业态,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20.8万元。而返乡人才林洁,则将村中一处木构老宅改造为“林家小院”,开创了“土灶+咖啡”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游客既能体验柴火灶台炖鱼的乡土记忆,又能品味手冲咖啡的都市情调。林洁的团队通过直采村民生态农产品,形成“前店后坊”的联农机制,既提升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又带动村民增收。
从极限运动博主“牙哥”张继星带来的低空飞行体验航线,到台州开发大学教授俞益成主导的“荷虾共养”项目,返乡人才的不断聚集,让后塘村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乡村不仅是田园,更是创新的沃土。
校地合作 科技赋能产业“破圈”
在杨丰山大米展销馆,稻香与科技气息交织。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王亚梁博士,是这场“稻米革命”的核心推手。通过党建联建机制,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后塘村结成“技术同盟”,从品种选育到生态管理,科技力量贯穿全链条。后塘村还开展红企联村,与8家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在中国水稻研究所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联建企业打通市场渠道的双轮驱动下,杨丰山大米实现品牌价值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杨丰山大米价格从原来的2.5元/斤卖到了平均10元/斤,优质稻米品种如嘉禾优7245、万象优111屡获省级金奖,成为“神仙大农”区域公用品牌的核心产品。
村集体还与沃枫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村集体供货+专业团队运营”模式,借助短视频直播讲述“梯田星空下的稻米故事”,让杨丰山大米突破地域限制,远销海内外,更衍生出米糕、米酒等深加工产品,让村民从传统种植者转型为产业链的受益者。这场“校地联姻”不仅让稻米身价倍增,更催生了“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后塘村的产业版图中,科技赋能的不仅是稻米。依托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支撑的“荷虾共养”项目,通过生态循环模式实现虾荷共生,亩产效益突破万元;国际荷花博览园在台州开发大俞益成教授的指导下,实现荷花花期和花果产量质量双提升,打造农旅融合新场景。这些项目虽体量不同,却共享同一逻辑——高校院所与乡村资源的深度绑定,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文化赋能 乡村灵魂的现代转身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荷塘边的“放空茶咖”,由本村返乡人才——烟霞旅行社创始人林洁改造自村里的“博士壶”与古亭。这里不仅是品茶喝咖啡的休闲空间,更承载着茶道体验、田园阅读与冥想疗愈等功能。林洁联动烟霞旅行社推出的“放空之旅”,将茶咖体验与荷塘探虾、乡村风光打包成网红线路,让都市人“进村即放空,离村带文化”。
文化传承的巧思还藏在细节里。村中的淡水鱼博物馆,陈列着213种鱼类标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朱溪水库的胖头鱼。因在饮用水源地养殖、全程零投喂,这些鱼被科学验证为“零脂肪肝”的优质产品。后塘村科技特派员、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齐鑫副院长带领团队在此开展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而在“情系桑梓”文化旅游工作站,书法教学、艺术创作已成日常。村民在这里提笔挥毫,游客即兴创作,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悄然融合。正如县原文联主席朱岳峦所言:“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根脉,握锄头的手也能提笔写诗。”
近年来,仙居县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和引领力为核心,围绕青年入乡和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聚焦引人、育人、留人、用人全过程,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人才入乡”行动。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利益联结等创新机制,推动在地青年、外来人才等乡创群体在乡村布局新业态、搭建新平台、创设新工位。后塘村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教授、博士、网红与村民携手,让荷塘养出“科技虾”、老宅飘出“咖啡香”、梯田讲出“品牌故事”。当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纽带,这场乡村振兴的“化学反应”,正为共同富裕书写充满活力的新篇章。后塘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的“活水”,不仅是政策与资源,更是那群带着热爱扎根乡野、敢于打破边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