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慈溪人文走读丨燕语呢喃,诉说百万移民的今古传奇

    潮新闻 撰稿 仇欢 通讯员 徐吉 陈奇 共享联盟•慈溪 邵滢 杨奇星2025-03-20 07:59全网传播量2.1万
    00:00
    00:00
    01慈溪四大文化:青瓷、移民、围垦、慈孝,塑造城市文化性格,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
    02慈溪观海卫“燕话”方言,源于明代福建军士,融合闽东古调与吴侬软语,面临消亡危机,观海卫镇成立研究协会保护传承。
    03慈溪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吸引绍兴、宁波等地垦殖移民及北方望族定居,新市民创新创业,将他乡变故乡,如江朝军、刘冰洁等。
    04慈溪实行“量化积分管理”体系,赋予新市民市民化权益,8.6万新市民享受公共服务,超1.3万随迁子女凭积分入学。
    05慈溪文化认同度高,多元共生,如“楝树下”文化聚落里湘籍教师教青瓷制作,东北大姐领跳广场舞,新市民与城市双向奔赴。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青瓷、移民、围垦、慈孝,四大文化奠定了慈溪的发展根基,也塑造了慈溪的文化性格。慈溪由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文化正发挥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县域之一,慈溪的地域文化你了解多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当地又将如何用好文化这个引擎,为“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建设增添动力?新的一年,我们在慈溪开启“City Read”,通过采撷散落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文碎片,溯源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

    杭州湾裹挟咸涩潮气的风掠过十里石塘的夯土堤岸,拂过卫山斑驳的明代三北总烽堠,在观海卫老城的街巷间回旋。

    卫东村的杨利恩坐在门前,正用一种小众又古老的方言——“燕话”与邻居话着家常。“燕话”与慈溪本地方言的发音相差甚远,音节里融合了闽东古调与吴侬软语,是六百年前福建军士在此戍守时形成的密语。

    戚继光塑像。通讯员供图

    观海卫,这座由明代戍边将士用夯土与汗水筑起的卫城,恰似慈溪千年围垦史的缩影——自宋庆历七年始,十万先民以四百八十里海塘为笔,在潮起潮落间书写“沧海变桑田”的传奇历史。

    围垦不仅是土地的延伸,更是文明的重组与新生。从“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燕话传承,到百万新市民续写的“移民文化”,慈溪始终在证明:潮水漫过的沙洲,终将成为孕育创业创新的热土。

    (一)

    明洪武二十至二十七年(1387~1394),来自福建福宁卫的五千将士先后调遣北上,在慈溪驻守观海卫城。他们携家带口,扎根戍边,将闽地的乡音与习俗深植于这片新土地上。

    明嘉靖《观海卫志》中记载:“本卫原籍福建,国初调戍观海……音声至今不改”。城内的闽南话与城外吴语碰撞了六百年,孕育出似燕呢喃的方言体系。

    关于“燕话”这个名词的起源,当地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燕话”像燕子那样从遥远的东南疆域飞到了这里;另一种说法是“燕话”是为了避开外人而使用的一种方言, 意同“暗话”,具有保密性质。在观海卫的方言中,“燕”与“暗”是同音的。久而久之, 文人则以“燕话”作为这种闽语的名称记入史料。

    标注、校队燕话音标。通讯员供图

    观海卫“燕话”没有文字,600多年来通过口口相传。“燕话不仅在本地流传,相关文化还通过外出闯荡的观海卫人在海外传播。”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会长邱国忠说,部分侨居海外的“观海卫人”早年恪守“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会让儿孙学几句“燕话”。

    明代将士的后裔们,至今将“父亲”唤作“阿爹”,“泥土”称为“耐土”,而“秘密”一词,在“燕话”中本就带有生存的意思。

    在上个世纪,这门方言早已超越语言本身,成为了商贸智慧。虞洽卿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常把“燕话”作为交易时使用的暗语。后来,在棉纱交易市场,部分宁波商人也经常用燕话暗示“三北棉纱”的行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会说“燕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据统计,在慈溪,精通“燕话”的人不到300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语言学家赵则玲的田野笔记里写道,“燕话”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亡。

    “目前卫西村会燕话的人较多,因我从小就在燕话祖传家庭生活,家住东门,而西门又是我外婆家,所以小时候都在燕话氛围中长大。”精通这门语言的杨利恩说。

    如今,观海卫外来务工者已占四成,安徽腔的早点摊、河南调的快递员,与“燕话”老者的低语交织成文化融合的协奏。

    为了守住这一文化,观海卫镇于前年成立燕话研究协会,想要将口耳相传的"暗语"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字图谱。据邱国忠介绍,“我们正在召集‘燕话达人’,对观海卫燕话进行梳理,逐字逐句标注国际音标,编写《观海卫燕话》,更利于语言传承。”

    (二)

    在观海卫流传着一句民谚,"文有燕话卫酒,武有金栲左手",无论是“燕话”的延续,还是左手棍法的传承,无不凝结着戚继光抗倭练兵的军事智慧,更闪耀着移民文化兼容并蓄的锋芒。

    潮起潮落间,慈溪这片由移民文化浸润的土地,也正以"文武相济"的独特气质书写着千年传奇。

    唐宋时期大规模海塘修筑形成的三北平原,吸引了绍兴、宁波等地的垦殖移民;南宋建炎南渡,北方望族携中原雅音与文化典籍定居,与越地文化碰撞交融;明清盐民棉农的迁徙、近代上海开埠的工商移民浪潮,乃至改革开放后百万外来建设者的涌入,每个群体都在移民历史中注入了新片段。  

    这种多元交融,造就了慈溪人“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移民群体既保持各自方言习俗,又通过宗族通婚、商贸往来实现文化互鉴,在岁月长河里开枝散叶。

    新市(村)民议事委员会参与社会治理。通讯员供图

    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时代“移民”在此创新创业,将他乡变作了“故乡”。

    贵州小伙江朝军入职公牛集团28年,从初中生逆袭为行业检测专家,发表17篇论文、申报17项专利,在流水线上书写工匠精神;河南媳妇刘冰洁把杨梅玩出了科技范:与丈夫联袂研发的自动化分筛机让效率提升十倍,独创的“阶梯预冷+气调保鲜”技术突破鲜果运输“最后一公里”,让慈溪杨梅48小时直达全国餐桌。

    更令人动容的是新老移民的互助温情。安徽商会秘书长姜艳楠从普通销售员成长为老乡“代言人”,从为渐冻症老乡筹集7万元救命款,到帮200多个家庭化解劳资纠纷,这张用乡情编织的安全网已守护创业者七年。

    江西商会常务副会长邓冬寿与慈溪共成长,30余年实现“草根逆袭”——从叉车司机蜕变成企业家的精彩人生。他常说:“是慈溪这片包容开放的土地成就了我,我肯定要回报这片土地。”

    移民文化流动的不仅是精神的延续,更是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双向奔赴。如今,这座移民之城吸引了6个省级异地商会、千余家会员企业汇聚于慈。他们带着晋商的果敢、闽商的敏锐、苏商的精细,不断续写着“他乡即故乡”的新移民故事,更以创新创业的澎湃动力重塑慈溪发展新格局。

    (三)

    从“唐涂宋地”到杭州湾跨海长虹,这座城的每一次生长都是移民与大海的博弈。而今,这份基因正转化为“没有外来者,只有弄潮儿”的胸襟——107.35万户籍人口与百万新市民,在智能制造的车间里、跨境电商的键盘声中,续写着围垦精神、移民文化的新章。而这座城市,同样张开双臂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让多元群体共生共荣。 

    慈溪先行的“量化积分管理”体系,将新市民的年龄、技能、贡献转化为入学、住房、贷款等34项市民化权益。2024年度,8.6万新市民通过“浙里新市民”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一网通享”,超1.3万随迁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

    积分研学活动。通讯员供图

    全国首个村级和谐促进会的“枫桥经验”,在十八年演进中裂变为立体治理网络。在坎墩街道,“乡音调解团”用皖北俚语融化劳资坚冰;在周巷车间,驻企联络员把工伤纠纷化解在流水线旁;而109个流动党员驿站,早已从“红色充电站”蜕变为集技能培训、托幼服务、法律咨询于一体的“新市民会客厅”。

    更温暖的是文化认同——匡堰镇“楝树下”文化聚落里,湘籍教师教越窑青瓷制作,川籍大厨传麻辣秘方,东北大姐领跳广场舞,织就多元共生的文化图谱。

    当27名新市民人大代表、36名政协委员走进议事厅,当“乡音调解团”用皖北方言化解98%的务工纠纷,当“新市民联谊晚会”直播吸引31万人次观看,新市民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就有了具象表达。正如江西籍“全国劳模”万亚勇所说:“在慈溪,技术没有地域标签,奋斗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春日,站在观海卫老城的街巷,看见成群燕子衔泥筑巢。这些跨越山海的生命,恰如新时代的慈溪移民——既带着故土的基因密码,又在咸涩海风中长出新羽翼。

    智能制造的车床声与围垦号子共鸣,青瓷开片声里混杂着天南地北的乡音,慈溪的移民文化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里没有主客之分,只有共同执笔书写历史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慈溪人文走读
    相关新闻
    慈溪人文走读丨一顶草帽,匠心织就百年外贸经纬
    慈溪人文走读丨百年锦园,唱响教育报国的时代先声
    慈溪人文走读 | 桃花灼灼处,红色文化厚植共富沃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