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整版 | 砥砺奋进40年,秦山核电谱写“国之光荣”新篇章

浙江日报 王雨红 许钟予 吕铭2025-03-19 22:42全网传播量7677
00:00
00:00
01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在海盐县开工建设,1991年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如今,秦山核电已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的核电基地。
02秦山核电在反应堆关键设备焊接技术等领域自主创新,成功拿下关键技术,避免了受制于国外企业。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少华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获得50余项授权专利技术。
03秦山核电40年来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了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系统,近四年共30台次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2023年九台机组平均能力因子96.8%,位于世界第一。
04秦山核电与海盐县共建核电关联产业生态,核能供热项目成为标志性成果,带动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企业超130家,总产值超300亿元。核电科技馆的建成也为公众了解核电提供了平台。
05秦山核电在新时代有新思考,积极推进核药产业发展,与海盐县共同推进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建设。同时,秦山核电正开展“核能+算力”协同发展的模式研究,推动社会向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3月20日,《浙江日报》整版刊发《砥砺奋进40年,秦山核电谱写“国之光荣”新篇章》,全文如下:

1985与2025,两个数字之间,串起了一条长长的蝶变之路。

秦山,杭州湾畔一座并不起眼的山峦,因“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它与汹涌澎湃的钱江潮一起,记录了一代代核电人的努力和坚守,也见证了秦山核电的发展和变迁。

今年是秦山核电开工建设40年。40年间,秦山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如今,秦山核电已然翻开新篇章,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新的征程。

坚毅起步 实现“零的突破”

这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国家使命。

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海盐县开工建设。规划之初,它就被赋予了“通过这座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建设、运行,掌握核电技术,培训人员,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的历史使命。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就此改写。

如今,秦山核电已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年发电量超520亿千瓦时,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的核电基地,也是浙江省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助力浙江成为“核电大省”。

自开工建设以来,秦山核电脚踏实地、奋力前行,在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示范作用,见证了我国核电技术迭代升级、多堆型多机组安全高质量建造运营、打造核电“走出去”的国家名片、核能多元综合利用的发展历程。

秦山核电是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40年来,其创新之路从未停歇。建设秦山核电站,先后有100多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与科技攻关,7个设计单位参与工程设计,11个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600多个制造厂提供设备和材料。秦山核电站的自主设计历程是中国核电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缩影,其成功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在于构建了完整的核电产业生态。

就拿反应堆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来说,起初,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然而该企业所在国政府又提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第二,焊接时,要有该国专家现场监督。这怎么行!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亲自披挂上阵,联合著名焊接专家潘际銮,半年内拿下这项技术,并把省下的10万美元用于各项自主技术攻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世纪90年代,秦山核电自主检修核心能力较为薄弱,部分维修项目只能通过寻求国外团队帮助。但秦山核电不甘受制于人,“一定要掌握先进技术”。之后便有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少华带领团队2009年“啃下”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水下修复难题、2020年千里驰远国内兄弟电厂修复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故障、2024年攻克反应堆下部堆内构件松脱的“世界级挑战”,他们获得50余项授权专利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协同创新,人才先行。从秦山核电诞生了中国大陆首批35名核电操纵员,走出了两位“两院院士”,陆续向全国输送了3500余名核电技术骨干。核电操纵员被称为“黄金人”,而巴基斯坦的第一批“黄金人”,也受训于秦山核电。秦山核电站投运后,国内其他核电站开始建设,首先想到的是“从秦山要人”。

核电技术,“要不来也买不来”。通过秦山核电的建设,我国实现核电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管理,也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秦山核电,诞生了开发安全壳筒体施工技术的“鲁班奖”团队,诞生了在国外技术封锁的环境下成功研制出的悬吊自适应弹性支撑装置,诞生了高辐射环境下水下检修技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自主创新这个强大的引擎,秦山核电创造了星光熠熠的“能源版图”。

事实上,秦山核电40年来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持续为安全发展注入“核动力”的成果。从1991年输出第一度电流至今,它的运行安全举国关注。从秦山核电诞生起,建造好、运行好核电站,就是秦山核电人的最高使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为此,秦山核电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培育了底蕴深厚的核安全文化,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安全纪录:近四年共30台次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累计安全发电量超8600亿千瓦时;重水堆机组创造单个循环连续安全运行677天国内新纪录;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获准延续20年,填补了我国核电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延续安全评估及监督审查的空白;2023年九台机组平均能力因子96.8%,位于世界第一。

核安全重于一切,深入人心。

共建共享 “跨界”发挥能量

这些年,秦山核电在坚持安全发电的同时,也不忘发挥独特的能量。

海盐县依托秦山核电基地的独特优势,通过多维政策与创新机制构建了“地方支持核电、核电反哺地方”的共生模式,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核电关联产业生态。40年来,秦山核电与海盐地方共同经历了“三级跳”——与“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秦山核电与海盐县携手开启核能综合利用新征程,积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

核能供热,是不得不提的标志性项目,展现了核能“技术跨界”的多元应用。

2021年,仅用不到4个月时间,秦山核电便完成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项目建设,探索了江南地区冬季集中供暖的“秦山方案”。2022年12月,秦山核电又建成投产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

核能供热,被烘暖的不仅是居民,还有产业。依托秦山核电,海盐许多企业瞄准核电市场,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成为海盐六大产业链之一。截至目前,已带动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企业超130家,总产值超300亿元,吸纳就业约2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核电城先后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省级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等,秦山街道成功创建浙江省级核电小镇。

共赢的脚步,不止于此。沿海盐秦山大道径直向前,可以看见一座外形酷炫的中国核电科技馆,该馆总建筑面积约2.57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体验最丰富、公众适用性最强、最具特色的核电专题科技馆。

中国核电科技馆的建成、运行,为公众了解核电、传播核安全文化、服务核电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科普沟通,公众开始渐渐“亲核”,核电科技馆年接待超1万人次,累计超过45万人次,核科普走进了千家万户。

眼下,秦山核电又积极推进零碳未来城和绿色石化核能一体化园区建设。携“核”走过40年,秦山核电见证着中国核电的艰辛与辉煌、初心与未来,也实现了“与核共生”“因核而盛”“融核发展”的企地融合发展态势。

接续奋斗 展现“硬核”底气

进入新时代,秦山核电也有了新思考,医用同位素是其迈出的新一步。

2021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依靠现有反应堆资源,尽快建成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自主生产供应的能力。

在中国,仅有的两台商用重水堆就在秦山核电。为此,秦山核电与海盐县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建设,规划面积1900亩,建设同位素生产基地、核药生产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核医疗中心。截至目前,已招引瑞士诺华、中国同辐等核医药链上企业23家,总投资超80亿元,达产后预计产值将超200亿元。

去年12月,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秦山核电成功投运,这标志着我国在医用同位素自主生产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钴-60的批量化生产、碳-14的国产化供应以及镥-177靶件的顺利出堆,为核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核药产业的兴起,正改变海盐人的生活方式。在海盐县人民医院,新建的核医学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以前做PET-CT要去上海,以后在家门口的核医学中心就能解决。”患者张女士感慨道,核药产业为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秦山核电也开始担起新使命,“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已成为行业共识。眼下,秦山核电正开展“核能+算力”协同发展的模式研究。

在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看来,AI时代的核电使命,不仅是为数据中心等高能耗行业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支持,更是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

40年来,秦山核电已形成“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奠定了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化的基石,更通过企地共建、零碳实践、产业链协同,成为浙江省能源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动力,为全国核电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范式与技术标准,成为展示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和中国核电事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助力中国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

站在新的起点,秦山核电将始终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实施“1+1+2+4”发展思路。具体而言,到2030年,安全稳定运行业绩显著提升,每年WANO综合指数满分机组数至少7台,“十五五”期间9台机组平均能力因子维持在93%以上。到2035年,进一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解决好中长期问题,建成智慧核电9台机组的WANO综合排名全部进入世界前十分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运营业绩由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到2050年,在运机组WANO运行指标持续保持在全球运行机组的前20名,将秦山核电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电基地,成为世界核电运营管理的领跑者。

千年潮未落,风起正扬帆。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有一种精神贯穿秦山核电发展始终,激励着一代代秦山核电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细认真、安全至上、创新奉献、为国争光。

(本版图片由秦山核电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浙报要闻 | 嘉兴的同学,晚上一起坐“专车”回家吧
浙江日报 | 南湖交科院:低空经济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
浙江日报 | 平湖:让村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