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高兴,我们公司的酱乳瓜制作技艺被评为第八批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月13日,地处章镇镇灵运村的绍兴市田野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达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公司将继续传承创新,开拓进取,为虞南片区助农共富作出新贡献。
开启“老字号”的
重振之路
上虞“舜江”牌乳黄瓜,曾经名气响当当。“这是有1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先后荣获省优、部优以及首届浙江省食品博览会金奖等7项省级以上大奖。”九旬老人、章镇酿造厂原厂长张维河回忆道。作为上虞著名的传统特产,“舜江”牌乳黄瓜不仅受到本地市民欢迎,也漂洋过海走出国门。然而,在市场发展变化中,上虞“舜江”牌乳黄瓜慢慢淡出人们视野。
不能让这个“老字号”消失!2023年8月伊始,谢达仁在章镇镇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协调,原小店王酿造的“舜江”和“小店王”两个乳黄瓜商标转让给田野酱业,同时培育田野酱业共富工坊,帮助企业建立稳定的乳黄瓜基地。“项目总投资200多万元,其中100万元购置设备、新建厂房,100万元收购农民种植的黄瓜。”谢达仁说。
伴随着流水线的机声,一瓶瓶酱乳瓜下线,久违的上虞乳黄瓜在2024年夏天又重回市民餐桌,并正式进驻上虞公用品牌“上虞尚品”。如今,乳黄瓜时常随上虞尚品,作为我区农产品的优秀代表去参加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推介会。目前,小店王酱乳瓜年销量超一万箱。
用“非遗”助力产业全面振兴
“我们的酱乳瓜制作技艺能够荣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离不开工匠们近年来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谢达仁介绍,在原材料挑选上,坚持精益求精原则,选用当地优质蔬菜。比如制作酱瓜,只选用特定品种、特定时节的鲜嫩黄瓜,确保其口感脆嫩。在制作工艺方面,既传承了古老的技艺精髓,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在酱瓜腌制过程中,改良了腌制配方,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减少了盐分的使用,让产品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
复兴上虞乳黄瓜,基地建起来是关键。田野酱业可谓抓住产业复兴“牛鼻子”,一方面,公司在海宁市建立200亩优质乳黄瓜基地;另一方面,在章镇镇建立30多亩乳黄瓜基地。一远一近,遥相呼应。位于章镇镇张村村的祥龙菜业有限公司,是田野酱业稳定的乳黄瓜种植区,目前已种了15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每公斤8元的最低保护价出售,亩效益8000元。
乳黄瓜产业要健康发展,一定要让瓜农搭上“共富车”,也就是种植黄瓜要让农民有钱赚。“上虞乳黄瓜之所以在市场上长时间受欢迎,靠的是独 特的配方。”谢达仁说,乳黄瓜的长短、粗细等极为讲究,如果一味求大,产量提高了,但质量大打折扣。为此,田野酱业推行订单农业模式,以每公斤8元保护价收购,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眼下,上虞正加快打造‘创客城市’,在农创人才培养、农创资源挖掘、农创项目引育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乡村创新创业氛围,为擦亮上虞乳黄瓜这个百年‘老字号’金名片做了许多工作。”虞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为乡村共富插上智慧“翅膀”
为了让“老字号”走出山区,田野酱业创新思路,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以“线上+”流量撬动“共富+”增量,助力农村的丰收果实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完美衔接。去年11月起,公司积极加入绍兴农创客团队,产品入驻“农创优品”,销量与日俱增。
“乡村共富,我要担当。”田野酱业为章镇镇灵运村村民搭建增收平台,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在酱乳瓜销售上,交给村民负责。在电商平台,村民小章配上乳黄瓜制作过程的小视频开始直播售卖。有买过的网友评论:“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利用互联网平台,上虞乳黄瓜已经走出小村,走进更多的城市厨房。
虞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乡村产业,也要因地制宜,基于一方水土,做好“土特产”文章,合理开发乡土资源,着力培育为消费者所认可、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等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