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大与余杭联合召开的这场座谈会上 企业家们“碰撞”未来

    潮新闻 共享联盟·余杭 徐超 陈名2025-03-17 12:50全网传播量50万
    00:00
    00:00
    01浙大与余杭区政府联合召开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企业家座谈会,探讨技术与政策。
    02余杭区2024年GDP突破335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突破2000亿元,展现强大经济实力。
    03青瞳(杭州)机器人计划建立全球首个“数据农场”,旨在解决机器人灵巧手训练数据缺乏统一标准问题。
    04余杭区财政局表示去年兑现企业政策资金超百亿,今年将设立30亿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发展。
    05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梅建胜承诺,只要产品通过测试,余杭愿提供首个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创新。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3月15日,人工智能小镇客厅会议室内,一场关于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最强大脑”碰撞正在上演。由浙江大学与余杭区政府联合牵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企业家座谈会”在此召开,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梅建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朱世强,以及十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代表齐聚,进行了一场关于技术与政策、创新与落地的深度对话。

    会上,企业家们“说情况、谈诉求、讲规划”,余杭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则现场“亮政策、解难题、表决心”。

    浙大与余杭的联手,为智能机器人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余杭区2024年GDP突破335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更是突破2000亿元。而浙江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科研实力,则为产业链提供了从底层技术到产业转化的全周期支持。

    座谈会上,8家企业代表轮番登台,展现了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多元生态与创新活力。

    青瞳(杭州)机器人创始人张海威说:“我们正在研发一套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目标是成为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师’。”他提到,目前机器人灵巧手的训练数据缺乏统一标准,青瞳视觉计划建立全球首个“数据农场”。“我们的评测中心已与多家头部企业合作,未来希望余杭能在场地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杭州幻肤机器人创始人王坤展示了其核心产品——柔性电子皮肤。“传统传感器在触觉、温感上存在短板,我们的技术可将检测精度提升至0.1毫米,拉伸率达100%。”他透露,团队已与浙江大学张磊教授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计划在3-6个月内建成首条生产线。“但人才引进仍是难题,希望政府能为跨城工作的核心成员提供专项补贴。”

    面对企业家的诉求,余杭区现场“亮政策、给答案”,展现了“真金白银”的诚意——

    余杭区财政局表示:“余杭去年兑现企业政策资金超百亿,今年还将设立30亿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

    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梅建胜更放出“大招”:“只要产品通过测试,余杭愿提供首个应用场景!”他举例,2月余杭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灵伴科技研发的AR眼镜已率先在政府会议中试用。“未来,我们的公园、医院、工厂都将成为机器人企业的‘试验场’。”

    政策与技术的碰撞,让企业家信心倍增。

    上海纳深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黎明和则直言:“原本考虑去别的地方,但余杭的产业生态和浙大资源让我们决定‘押注’这里。”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光则表示:“在余杭,企业家的梦想有多远,政府的服务半径就有多长。”

    座谈会尾声,梅建胜用一句话总结:“相信余杭,就是相信未来。”随着浙大技术“顶天”、余杭政策“立地”、企业创新“深耕”,这场“最强大脑”的碰撞,不仅揭开了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序幕,更勾勒出一条“软硬结合、产学研共生”的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