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实践——社会工作点亮社区食堂的“全龄幸福食光”

记者 应群伟 通讯员 冯幼婷2025-03-15 07:14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01宁波积极推行社区食堂建设,解决居民用餐难题,尤其是老年人。
02海曙区举行分享交流会,村社干部代表分享社区食堂建设的经验和故事,专家探讨运营难点。
03镇海区蛟川街道临江社区通过民意征集、下调租金等措施,确保食堂持久运营,并推出优惠套餐吸引居民。
04慈溪市古塘街道团圈社区整合场地资源,引入第三方团队,提供上门配送服务,特别关照高龄及特殊人群。
05宁波已建成142个未来社区,其中46个含社区食堂,面向全体居民开放,未来将打造更多受欢迎的食堂。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社区食堂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不仅关乎居民的一日三餐,更连接着社区的温暖与凝聚力。一日三餐,四季烟火。让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在家门口能便利地能吃上新鲜的、美味的、健康的、实惠的餐食,近年来,宁波不少村社都办起了社区食堂。

那么,如何办好社区食堂?摸索出了哪些成功经验?3月14日,以“社区食堂建设与运营” 为主题的“村社故事 宁波声音”系列分享交流会第二场在海曙区举行。 

分享会上,村社干部代表分享了各自社区食堂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动人故事。同时,邀请了基层治理专家,围绕社区食堂建设与运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本场分享会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宁波市委改革办、宁波市民政局、宁波市住建局主办,海曙区委社会工作部承办,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办。 

村社干部代表分享成功经验

建一个社区食堂容易,但是让食堂真正得到居民认可并且持久运营下去,并不容易。

对此,镇海区蛟川街道临江社区在开办社区食堂时,广泛征集民意,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联合物业、业委会及第三方机构,前后4次讨论,推出12道不同风格的菜品,并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党员、居民代表及老年人进行试吃。“为了让社区食堂能够长久运营,我们还联合业委会、物业,适当下调社区食堂场地租金,还承接了机关部门的一些培训活动,还开出了一家吸引年轻人的’茶咖’。优化服务的同时,又针对所有居民,推出了两款幸福满格优惠套餐,扩大了社区食堂的服务半径和盈利空间。”临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胡维君分享道。 

慈溪市古塘街道团圈社区的社区食堂在筹办时,整合了原有为居家养老配餐设立的场地资源,并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在运营过程中,为吸引人气,食堂增加了菜品的种类和口味,引入地方特色和时令菜品,同时延长食堂营业时间,方便大家随时就餐,还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阶梯式折扣优惠。”团圈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威锋介绍说,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及特殊人群,社区食堂还推出了“群治分+上门配送”的贴心服务,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用餐难题,更在送餐的过程中,将温暖与关怀传递到每一个家庭。

象山县丹东街道新华社区是一个偏老龄化的老旧社区,老年人比例偏高,普遍存在“做饭难、吃饭贵”的问题。新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周璐介绍说,为真正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食堂推出送餐服务,最远配送距离可达八公里。目前,食堂的日均送餐量已达260余次,惠及人群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现在的130余人,打通了老年人就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日常餐食,食堂还延伸暖心服务,每逢传统节日,食堂都会准备元宵、粽子等时令美食,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在食堂旁边添置可供老人休息的床铺和场地等。 

分享会上,海曙区西门街道北郊社区的社区工作者、食堂工作人员、居民通过情景剧演绎了社区食堂“芝味里”的筹办、运营过程。“欢迎大家尝尝我们芝味里食堂的饭菜,在美团、饿了么都能下单,很方便。”北郊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莺现场吆喝道。她介绍说,北郊社区芝味里食堂采用线上线下双轨运营模式,借助市场化运营获取利润,目前日营业额达1.3万,其中线上营业额占比超过六成。这些市场获利,食堂以社区居民享88折,60岁以上老人6折的优惠形式进行回馈。

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是我们这个城市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社区食堂和新就业群体能发生什么样的链接?高新区聚贤街道广贤社区实践出了一个暖心的案例。在广贤社区,饿了么、美团、顺丰三大平台的500多名外卖小哥、快递员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为缓解他们吃饭难的问题,广贤社区对接辖区内的“乐惠食堂”,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谈下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一荤两素10元专属套餐。“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名骑手来食堂就餐。暖’新’食堂的成功,让我们找到了嵌入式服务的新方向,也将我们社区与新就业群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纽带。”高新区聚贤街道广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朱燕分享道。

专家围绕运营难点展开激烈讨论 

在分享会后半段,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何铨,宁波市住建局城市更新和区域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马家双,宁波市老龄发展促进中心副书记阮翔,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稽查专员卢峰,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伦,儒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永红6位专家、村社代表围绕社区食堂建设与运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 

社区食堂建设是宁波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重要举措。作为养老服务主管部门的代表,阮翔从宁波市目前老年食堂的现状、建设情况和工作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鼓励社区食堂“以商养善”,同时发动志愿者、低龄老人组建“银龄送餐队”,探索“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 

社区食堂是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宁波市已累计列入未来社区建设计划项目322个,已建成142个,其中全新打造了46个对全体居民开放运营的社区食堂。马家双表示,下一步将在未来社区中打造更多居民欢迎的社区食堂,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卢峰介绍说,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通过许可审批、日常监管、搭建社会共治平台等方面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 

如何在村里建设一个食堂,并做到可持续发展?陈伦从多元筹资保障食堂运营和组建志愿团队提供服务两个方面来分享成功之道。如今,蒋家池头村的“和美食堂”已运营近八年,累计配餐送餐达10000余次,服务老人约25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约40万小时,成为农村居家养老的优秀样板。 

“社区食堂也要多元化发展,我们在运营中不断调整措施,打造了年轻人和小孩子喜欢的套餐,并开通了线上订餐,慢慢地就餐人群多起来了。”孟永红表示,社区食堂经营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突破,比如,今年将推出轻食营养餐等来吸引新人群,共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在本次分享会上,何铨对宁波社区食堂的建设与运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探索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样本。他指出,宁波的经验可概括为三个 “新探索”:一是理念革新,从单一助老向全龄全人群共享跨越。早期以老年群体为服务主体的老年食堂食堂,扩展到服务全龄人群的社区食堂,并逐步拓展服务边界,涵盖新就业群体,使社区食堂变为居民社交互动的温馨空间。二是模式创新,构建公益与市场协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通过“多方贡献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既保障了服务的普惠性,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三是治理出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 “政府统筹规划、社区提供场地、企业专业运营、居民参与监督” 的治理闭环。在选址建设阶段,通过协商议事会化解邻避矛盾;将食堂作为社区治理的微平台,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等活动。

“宁波的实践充分说明社区食堂要可持续发展,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精准对接需求中提升服务温度,在创新机制中增强发展韧性,在多元协同中凝聚治理合力,真正把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何铨说道。 

与会人员调研海曙两家社区食堂建设情况 

在本次分享会开始前,与会人员分组到海曙区集士港镇春华社区、南门街道万安社区调研社区食堂建设情况。据了解,春华社区“共享食光”食堂建设源于“家门口的星级厨房”治理微项目。2023年,春华社区参加了海曙区及集士港镇社区治理创新项目评选,获得区镇两级共10万资金支持,同时发动居民自筹资金约5万,共同打造了“共享食光”全龄段共享社区食堂,解决了社区居民“做饭难”的迫切需求。当天,春华社区食堂精心制作了桃酥、定胜糕和银耳羹,与现场的嘉宾一起分享。

本次分享会通过“社区食堂建设与运营”这个小切口,聚焦基层治理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持续推动点上经验总结、面上案例复制,实现党建引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双向赋能。本次分享会不仅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宁波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改革办将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定期邀请基层工作者,讲述从“微”处着手,“实”处发力,分享党建引领基层“微议事、微空间、微力量、微服务、微改革”的特色治理故事,传递他们的心声与思考,交流推广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和经验。

相关专题
善治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