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春日蚕宝宝“上线”,专家:如何辨蚕丝?科学养蚕指南来了

    潮新闻 记者 林辰辰 通讯员 王语嫣2025-03-15 02:07全网传播量6376
    00:00
    00:00

    日前,自媒体上有个热点话题:商超卖“宠物”了!买桑叶送蚕卵,不少网友评论:也许勤勤恳恳养蚕,夏天就能直接拥有一床蚕丝小薄被。

    超市售卖 网络截图

    对于浙江人来说,小小蚕宝宝拥有着更多意义。考古千年,从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丝织物残片,证实这里是人类最早驯化蚕、织就丝绸的起点之一;放眼当下,每个浙江小学生家庭可能都经历过“养蚕”,这一生命体验课。

    恰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蚕丝如何辨别真假?春天到来,科学养蚕又有哪些门道?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专家。

    真假蚕丝如何分辨?

    小小桑蚕,体内藏着改写人类文明的密码,它是开辟丝绸之路的“大功臣”:平均几厘米长的虫子,能吐出长达1500米的蚕丝,其坚韧程度甚至接近同等粗细的钢丝,并且是容易降解的天然纤维。

    因为这些特性,作为一种年龄几千岁的“新材料”,目前蚕丝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比如手术用的缝合线、人造皮肤、人工神经、人工血管、人工骨骼等等都可以用蚕丝制成。

    “在应用比较成熟的高档服饰、床品等消费产品领域,蚕丝也有一些天然优势,” 浙江省农科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杜鑫介绍,“蚕丝是天然纤维,相较人造纤维一大特点是柔软光滑,具有优良的透气、吸湿和保暖性能。”

    杜鑫在蚕培育过程中,受访对象供图

    此外,不同于羽绒被的“蓬松”或棉花被的“板正”,蚕丝被会随人体曲线自然贴合,产生独特的“包裹感”。

    但市场上,蚕丝被也经历着真假混卖,用化纤与劣质丝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对此,杜鑫给予了一些鉴别建议。视觉上,蚕丝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柔和饱满的光泽,触觉上是柔软顺滑。

    此外,燃烧的方法也比较常见。“如果是真蚕丝,会有烧头发那种蛋白质焦糊的味道,和人造纤维烧焦的塑料臭味完全不同。” 杜鑫说道。

    蚕茧 图源 浙江省农科院

    小小家蚕,“驯化!”

    神奇的是,家蚕,是唯一一种被人类完全驯化的昆虫。

    杜鑫介绍:“经过五千年驯化,家蚕已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它完全依靠人类进行饲养,“就算是在桑树上偶有发现的野蚕,它们的染色体数都和家蚕不同,是不一样的物种。”

    在蚕茶所,专家们每年都要对茧层更厚、体质更强的蚕种进行选育。传统方法里,会通过人为筛选茧子大、茧层厚的个体进行繁衍,优中选优。

    更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也逐渐派上用场。“我们会在分子层面寻找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通过调控表达提升效率。”杜鑫介绍,科学家们也正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不同类型的家蚕种质资源,“比如吃苹果的蚕、吐蜘蛛丝的蚕等等。”

    蚕茧 图源 浙江省农科院

    蚕宝宝,究竟怎么养?

    在浙江,每年三月,三年级小学生的书包里常常会多个神秘盒子——里面有科学课发的蚕卵。

    在杜鑫看来,通过养蚕、直观地见证蚕的一生,对于青少年很有意义。“从历史上来讲的话,了解‘古丝绸之路’与如今一带一路的关系,对于我们国家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看,蚕的一生非常有趣。“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它一生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都完全不一样。”杜鑫介绍,蚕的一生,从圆圆、小小的卵开始,到幼虫,再吐丝结茧,把化成蛹的自己包裹其中,最后蜕变成蛾,交配再产卵。“生命历程变化非常大。”

    “因此,让青少年见证蚕的四态变化,或许可以从中领略生命的神奇,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杭州小学生在观察蚕卵 图源:潮新闻

    但现实总比课本复杂:城市桑树难觅,家长们经常不得不四处寻觅桑叶;一盒蚕宝宝也经常一不小心就没了“呼吸”,能挨到破茧成蝶的往往只有个别蚕宝宝“孤勇者”。

    其实,科学养蚕有几个要点非常重要。“幼蚕对于温湿度的要求非常高,我们一般建议四五月时,当气温达到25度左右,再对蚕进行饲养,”杜鑫指出,“如果,现在已经领到蚕卵,可以对它们进行分批饲养。”

    “一部分放在冰箱,蚕卵能坚持一段时间。”熬过温度关,桑叶也很重要。“现在不少小区的桑树都打了农药,建议要先用桑叶少量喂养试验是否有毒,再进行集体喂养。” 杜鑫表示。

    此外,蚕宝宝非常“爱干净”。杜鑫指出,每次去触摸蚕都应该洗干净手,勤换桑叶,大蚕注意通风。“发现不健康的蚕,要尽快淘汰。”

    但如果想要通过养蚕自己做被子,就是难度极大的挑战了。“抽丝剥茧’是一件专业度较高的‘手艺活’。更别说,1kg夏秋蚕丝被就需要3000只左右蚕宝宝吐的丝了。”杜鑫笑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聚焦3·15
    相关新闻
    晒养蚕成果,制创意绘画!万元丝绸好礼等你来拿
    造型像个“大蚕茧” 和巴基斯坦友人阿杜一起打卡特色亚运场馆
    改革微故事丨共富工坊帮蚕农结出“黄金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