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皇茶业:老牌茶企的“自我革命”

潮新闻 记者 郭婧2025-03-14 23:46全网传播量2.1万
011980年成立的茗皇茶企,历经三次转型,从被动到主动,2024年产值逆势增长40%。
02茗皇推出自主品牌“茶甜甜”,通过短视频运营、直播带货等方式,迅速在C端市场崛起,抖音平台粉丝量突破50万。
03茗皇在新质生产力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两项科研成果获奖,建立起原液萃取标准体系,萃取用茶销售量同比增长50%。
041988年,茗皇经历第一次被动转型,投入速溶茶研发生产,成为中国首批涉足此领域的茶企。
05茗皇提出从1到100的质变挑战,计划逐步提质并强化内外部供应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消费方式。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创新、转型这个大课题,自1980年浙江茗皇天然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茗皇”)成立以来,就已历经三次。“一次是被动的,两次是主动的,‘主动’的痛苦指数相比‘被动’的小一些。”董事长傅竹生说。“企业革命,等到别家来革你的命,那就来不及了。” 傅竹生用这句话注解了企业40多年的生存哲学。

2024年,当多数茶企在消费疲软中挣扎时,茗皇产值逆势增长40%。这并非偶然——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蜕变,从代工巨头到C端破冰,这家成立于1980年的老牌茶企,始终在刀刃上起舞。

改革就是在被繁华包围之际,提前洞见危机,痛下决心抽身而出,扒开迷雾踩着泥泞寻找未知方向,见到阳光的那一刻便有了新生的筹码。

傅竹生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高光三棱镜:品牌、科技与供应链重构

2024年,茗皇迎来三大高光事件——茶甜甜品牌在c端市场崛起;科研成果有所收获;供应链建设优化提升。

茶甜甜是傅竹生女儿创建的品牌,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茶甜甜接班日记”账号在抖音平台粉丝量已突破50万。傅竹生认为,茗皇一直是重资产、轻品牌的茶企,“但只做B端,命运总归掌握在别人手里。”2023年,茗皇开始播种c端市场,自主品牌“茶甜甜”诞生,并在短视频运营、产品构思、包装设计、直播带货等方面发力,通过一年多的运营,品牌在c端市场迅速崛起。

傅竹生笑言,“女儿是被我‘绑架’来的,但没办法嘛,年轻人的东西我不懂,这个市场还是得靠年轻人去攻。”

目前,“茶甜甜”主要售卖纯茶、花草茶、花果茶以及茶食品。橱窗里卖得最好的是“锦囊妙茶”,一套无糖养生袋泡茶组合,包含玄米乌龙、蜜桃树莓、双柑普洱茶、荷叶乌龙、黑枸杞玫瑰。包装采用手绘风格,宣传文案句句戳中年轻人的痛点:“长在了工位,迈不开腿?喝荷叶乌龙”“工作压力大到快要薅秃头?喝玄米乌龙”。这些产品都会植入在女儿的短视频中。女儿出镜时的粉发形象很有辨识度,她称呼网友们为“精神股东”,粉丝则叫她“呆总”。

茶甜甜品牌直播间  受访者供图

从源头到终端,茗皇已建立起一套全茶产业链。近年来,尤其在新质生产力建设方面,公司取得了重大突破。就在去年,“茶叶资源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创新与高值化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茶饮料风味提质与保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茗皇根据饮料工业用茶和现调用茶行业需求,建立起一套原液萃取标准体系。在傅竹生看来,饮料工业行业的难点在于如何保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饮料工业渠道的需求是标准化,而如何把茶叶这种非标产品转化为标准化产品,是首先要解决的。这套标准体系主要分三个维度,汤色、香气、滋味等感官检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理化指标;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安全指标。

不过在“标准”的大框架下,茗皇依旧做到了差异化。“我们摒弃了以往做商业茶的经验与惯性,而是依照茶饮料企业的市场需求去做萃取。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得我们出产的萃取液具备差异性。”去年,茗皇的萃取用茶销售量同比2023年增长50%。

这背后自然少不了供应链的支撑。“哪个产地、哪个品种、哪种加工方式,适合萃取为某款茶饮料基底,这些我们都必须清楚,然后去做供应链布局。”傅竹生谈到,目前原料供应商数量已达到200多家,去年公司在四川开起茶叶加工厂,在广西建起窨花厂。

“做b端,需要非常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但其实‘供应链’还有另一层理解,那就是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建设。我们提出了三个可控,一是食品安全要可控,二是品质可控,三是交付时间可控,毕竟茶是农产品,它离不开季节性等属性。”积淀40多年,傅竹生有许多直击痛点的理解。

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溯流而上:四十年转型启示录

求变,一直以来都是茗皇的主旋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傅竹生就意识到了创新与转型的重要性。

1988年,第一次转身。

茗皇的前身是龙游县茶厂。傅竹生回忆道,“那时,茶叶有标准样但没有价格竞争,而且茶行业属于垄断行业,综合税率高达40%多。”后来市场开放了,原先的安逸日子不复存在,公司被迫直面竞争,在时代的洪流中,茗皇经历了第一次被动转型。

恰好傅竹生在浙江农业大学上课,他向老先生张堂恒求教,老先生为他支招:往深加工方向发展,可以试试把茶做成类似于速溶咖啡的速溶茶。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概念,“那时候我才二十四五岁,正是什么都不怕的年纪,与其饿肚子等死,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能杀出一条‘血路’。”随即,茗皇马不停蹄投入速溶茶的研发、生产,由此也成为全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茶企。

1995年,第二次渡河。

在1988年至1992年的四年时间里,公司因为从精加工转向深加工,避开了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但遗憾的是,国内市场对于速溶茶作为终端快消品的接受度火候未到。很快1995年,茗皇开始了第二次转型,这一次化被动为主动。公司转变思路,将速溶茶作为食品工业原料供应。也是在这一年,公司开拓了国际进出口业务,原料远销欧美、日韩地区。

2010年之前,速溶茶几乎占公司业务的100%。与此同时,饮料行业中,位于头部的五六家企业也在迅速扩张,业务量占据全行业70%至80%。“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合作对象基本被框定,很难开拓新客户,而我们的产品结构又十分单一。放眼整个茶产业的细分赛道,速溶茶市场的规模其实很小。”彼时,傅竹生意识到,公司面临的风险日渐剧增。  

2016年,第三次裂变。

研究院工作人员 受访者供图

2016年,茗皇开始新一轮布局,一方面延伸产业链,从茶园到加工,再到精加工、深加工,最后到衍生产品,形成全茶产业链。另一方面,丰富全茶产品形态,第一类是传统茶,包括名优茶、饮料工业用茶、餐饮用茶等冲泡式的茶;第二类是固体茶,即速溶茶等;第三类是粉体茶,比如抹茶粉等;第四类是液体茶,比如茶浓缩液等;第五类是衍生产品。

傅竹生向记者阐述道,“从90年代中期开始,茶叶的消费方式开始由第四代向第五代转变。固体奶茶等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以干茶冲泡为主的消费方式,市场正转向多元化,企业也必须以多元化产品来应对。”

未完成的革命:从1到100的质变挑战

通过7年时间,茗皇完成了产品多样化的转型之路。在当下这个愈来愈卷的市场,傅竹生认为,必须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有精准把控,对行业痛点有深刻理解,才能突破重围,“比如,我们的茶甜甜品牌注重颜值、品质、差异化,所以吸引到的消费者基本是20岁至35岁人群。2024年的销售额比前年增长了5倍多。”

问及2025年的谋篇布局,傅竹生有两个目标,“最近一次转型,我们在全茶产业链方面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我们要逐步从1提质到100。另外,我们要做大做强企业内部供应链和置身产业市场的供应链,唯有内外循环都足够强大,我们茗皇在茶产业中的价值才会更高。”

傅竹生总是习惯用远眺视角,“现在社会发展速度这么快,也许第四代到第五代的消费方式,只需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就能完成。当我国每年350多万吨的茶叶,绝大多数以冲泡之外的方式饮用时,那就是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到来了。” 傅竹生顿了顿,“而现在,我们先得把内功修炼好。”

40多年来,茗皇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锦囊妙茶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3)
潮客_783rw1 · 2025-03-17 03:43 · 上海回复
老牌茶企焕新生👍
liangender · 2025-03-17 03:41 · 浙江杭州回复
看过茶甜甜的视频 内容挺有趣的
潮客_a8zjq · 2025-03-17 02:29 · 浙江杭州回复
这家茶企掌舵人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