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告诉我,我出生没几个月,就跟着奶奶住在杭州清波门蔡官巷34号了(非现在的34号)。蔡官巷,相传明朝有一位姓蔡的武官居于此,小巷因此得名。中国近现代建筑师,诗人,作家林徽因在这里度过了她8年的快乐的童年。这蔡官巷,真是文武俱全,阴阳调和。
住清波门蔡官巷34号的岁月,在我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因为,什么时候随母亲迁居杭州西湖区周浦乡根本没有记忆。等到4—5岁有记忆了,过年过节母亲带着我回蔡官巷34号“老家”看望奶奶,才知道34号是个围墙的台门,台门里面是个四合院,有很多住户,男女老少不少人,教师、医生、工人各行都有,就象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七十二家房客》差不多,当然,没有七十二家,大概有20来家。
围墙是多边形的,里面有平房也有楼房,平房都是铺地板的,房与房之间是木板相隔。楼房也是木结构,有窄窄的楼梯。四合院的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中有一口井,井旁有一棵较大的树,四合院里的路都是石板铺就的。洗涤用的是井水,喝的水,是20多户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买一担水2分钱。那时没有抽水马桶,每家用的都是木制马桶,每天早上把马桶拎出墙门,有专门的环卫工人来门口倒马桶。
二十多家房客,每天早上看着邻居的叔叔阿姨们匆匆忙忙赶着上班,晚饭后,四合院里可热闹了,各人或站或坐在自家门口,笑谈着一天在单位或路途的见闻,有家长里短的,有工作单位奇闻轶事的,有国内国际新闻的,当然,也免不了时有口角之争。
小学期间,一到放假,我总想去蔡官巷34号住上几天,主要是院子里有很多跟我一般大的小朋友,城里的孩子总能拿出一些我没见过的玩具,特别是有一位小朋友的“洋片机”,那“洋片”一张一张地插进去,打仗的影片铁道游击队,就放映在白色的墙上了,虽然图像不会动,比不上电影好看,但是小孩玩玩感觉已经很新鲜了。
杭州,林徽因雕像。视觉中国。
小学4年级以后,母亲会让我一个人去“老家”看望奶奶,先坐18路车,再到九溪换4路车柳浪闻莺下车,因为动物园就在附近,下车后就直奔过去。喜欢动物大概是每个小孩的天性,每次到蔡官巷34号,总想着顺便去看看动物们,特别喜欢蹦跳攀树的猴子,威武凶猛的老虎、狮子,美丽妖娆的孔雀、鸳鸯。
在动物园里,很容易把时间给忘了,忽然想起该去蔡官巷34号了,急急地把动物看完,一路小跑经清波街到蔡官巷,是看不到尽头的白墙黑瓦老房子,去“老家”要经过林徽因的故居,是个小院子,离“老家”的四合院不远。既然经过了,我还是在门口张望了一下,就当时而言,跟普通城市民居并无二致,因那房子早就分给居民了,里面住了几户人家。母亲曾经告诉我,林徽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建筑学家,参与筹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对此等文理兼具的才女,确实非常敬佩。
蔡官巷长长的巷道一头离西湖不远,另一头实际上是在城隍山脚,依山傍水,实属风水宝地,怪不得文武名流都择此居住。
一路上坡跑着还是会出一身汗,等看到奶奶已是晚饭时分。饭后听表哥说城隍山上每天早上有说书的,当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内容,“刘姥姥进大观园”,总想去听个稀奇。
天刚刚亮就起床了,从围墙大门走到城隍山不过15分钟,远处隐隐约约可见一个亭子,就听到一个男人操着杭州口音激昂的说书声,那是在说“风波亭”,岳飞冤死的那一章。说书人讲到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冤杀于风波亭,孝女银瓶跳井殉父,铸成千古冤案。尽管是发生在南宋的抗金故事,却也使我等听客不忍再听,数天抑郁无语。当时还以为风波亭就在清波门,找了半天,后来才知道可能位于小车桥。
读初一那年国庆节,又去了“老家”,我前脚进门,小叔后脚跟进。小叔是中医学院的国语老师,书包里总是装着古今中外稀奇古怪的书,我忍不住就会缠着他,把他的书给“搜”出来。这次“搜”出的是《十万个为什么》,有那么多个“为什么”?抢着一看,好有趣啊!雨后彩虹是怎么产生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天文地理,什么都有。此书及林徽因的文理全才,对我日后的学业产生了影响。就我当时而言,上语文课如听故事,上理化课味同嚼蜡,后来渐渐地改变了,会专注于为什么“苹果会掉在牛顿头上”。
因小叔次日就走,他的书也是学校图书馆借的,不得已,那天我就看了一夜的“为什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几家房客中的很多青年“上山下乡”,去了农村和边疆,八十年代又纷纷返城,大多不知了去向。岁月中也有偶尔邂逅的,也都两鬓斑白了。
妈,就是家,有奶奶在,父辈都会带着我们走进这座老宅,随着百岁高龄的奶奶与世长逝,她的后代纷纷迁居他处。
早春的夕阳下,梅香满城,再次回到蔡官巷,古旧历史在杭州街巷文化建设中枯木逢春,原来的34号已经成为公寓楼,一段美好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汗青中。
没有想到儿时从动物园到蔡官巷短短1公里路,却深一脚浅一脚走完了600多年的风起云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wzypyt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