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顶梁柱走了,往后日子要怎么过?”杭州市钱塘区新湾街道某建筑工地,62岁的木工郑某在作业时突发意外倒地,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噩耗传来,家属悲痛欲绝。在次日与企业协商补偿时,双方因分歧激烈陷入僵局:家属认为企业应承担全责,提出高额赔偿;企业则主张按最低标准补偿。
关键时刻,街道“心挽”四解工作室迅速介入,联动司法所长潘宏峰和调解员赵君明参与调解工作。他们首先梳理了案件脉络:家属情绪激动,提出的索赔金额远超法定标准;企业则担心过高的补偿会引发连锁反应。“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博弈,而是法理与人情的双重考验。”潘宏峰说。
面对哭诉“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的家属,赵君明耐心倾听,给予理解与安慰,待家属情绪稍缓,再进行理性分析:“咱们要依法主张权益,提出合理的金额,否则反而会拖慢解决进度。”他翻开《民法典》,逐条解释赔偿标准。
与此同时,潘宏峰约谈了企业负责人,以法理、情理、事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企业能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并针对赔偿方案提出了法律意见。
经过三天的拉锯战,调解团队综合运用“解决、解释、解困、解气”四解工作法,根据当事人的诉求和法律规定,依靠调解一步步缩小差距。最终,这场纠纷在72小时内化解。“我们不是和稀泥,而是搭建理性对话的桥梁。”潘宏峰说道。
据了解,“心挽”四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建立了“警、律、庭”三位一体的调解体系,聚焦矛盾纠纷化解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整合政法力量,实现复杂矛盾纠纷高效化解。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纠纷190余起,调解成功率98.5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