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海到蓝海 钱塘的水下机器人为何订单都排到了下半年

潮新闻 策划 刘健 文字 刘茜 视频 吴鑫 设计 聂李黛芳 共享联盟·钱塘 彭仲莉2025-03-13 08:40全网传播量3.3万
00:00
00:00
01杭州钱塘区首次夺得“科技创新鼎”,制造业体量杭州最大,展现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态势。
02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批量生产水下机器人,应用于安防安保、应急救援等领域,订单供不应求,已排至今年下半年,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今年预计翻倍增长。
03鳌海公司董事长俞宙及其团队凭借为多家科研院所定制深海设备的经验,成功参与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后研制并回收我国首个深海6000米原位微生物培养系统,最终凭借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推出十多款产品,打开民用市场大门。
04鳌海团队研发“AI+控制”算法,使水下机器人能依据水流冲击程度自动调节动力,实现高抗流、快速跟踪等,其遥控水下机器人速度是正常潜水员近5倍,定位效果提升50%,硬件成本降低62%,产品售价仅为国内外同等规格产品的40%。
05鳌海公司与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涉足核电站维护领域,并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新产品从“小场景”走向“大市场”,计划从钱塘江畔出发,将水下机器人产品推向世界市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

蛇年开春,来自杭州的科创力量火遍全球。站在时代风口,首次夺得“科技创新鼎”的钱塘区,制造业体量杭州最大,正展现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盎然春意。

为此,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联合钱塘区委宣传部推出《AI走读钱塘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触摸一座产业新城创新发展的强劲律动,第三篇走进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一则名为《机器人群侠传》的科技短片刷屏社交媒体。视频中,水下机器人化身武林高手,或翻江倒海,或与鱼群共舞,一展中国智造的“深海内功”。

作为占据地球面积71%的蔚蓝秘境,海洋一直以来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人类对它的“追问”已绵延千年。现如今,随着机器人技术的“狂飙”突围,通往深海的新大门正徐徐打开。

在杭州市钱塘区,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鳌海”)生产基地,一台台形态各异的水下机器人批量下线,这些“潜航者”将前往安防安保、应急救援等领域,成为作业场上的得力“新员工”。

“一开年我们的生产订单就供不应求,已排到今年下半年。”鳌海公司董事长俞宙的桌上有一张打满了出货日期的日程表,上面一个个被圈中的日期,就像团队破浪潜行的灯塔,连绵不绝。

“去深海看一看”

时至今日,俞宙仍对那艘神秘的“鹦鹉螺号”记忆犹新。

在遥远的1869年,一位名为儒勒·凡尔纳的法国作家,以鹦鹉螺号潜艇为载体,描绘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海底冒险之旅。一本《海底两万里》开启了俞宙对海洋世界的无限想象。

学生时代,海洋领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始终是俞宙的研究方向。2014年,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俞宙,和他的6位同学一起,正式踏上了创业之路。

一如公司名称“鳌海”,创业伊始,俞宙及其团队便立志要“去深海看一看”,凭借为多家科研院所定制深海着陆器、深海取样器等先进设备的经验,他们曾成功参与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配套装备研制工作中。2016年,鳌海还成功研制并回收了我国首个深海6000米原位微生物培养系统,为深海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平台。

“2017年,我们推开了那扇门。”回顾创业历程,俞宙认为,正是这一年,凭借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调研,鳌海拼着一口气终于撞开了民用市场的大门。

为何要选择水下机器人?“还是因为成本。十年前一台水下机器人,要80多万元。”一次偶然的机会,俞宙团队因研究需要从英国购入了一台水下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该设备不仅操作十分复杂,且出现故障时,因当时国内的水下机器人产业尚不成熟,常常需求助国外的维修人员,“整体使用成本很高

一边是国外的技术壁垒,一边是国内的市场缺口,俞宙及其团队决意要做大部分人用得起、质量有保障、售后服务完善的水下机器人产品。不同于深海,他们瞄准的是一片新蓝海——水深300米以内的浅水区。“在这片水域中,许多高危、复杂且人力难以操作的水下工作,如应急救援、管道检测等,均可由水下机器人代劳,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想法从产生到真正落地,中间要经历无数关卡。对于俞宙来说,面对几乎空白的国内市场,缺乏合适的核心零部件最为致命。起初,他尝试采用国外的零部件成品,“但价格昂贵,且水土不服

“思来想去,我们觉得还是要研发自己的核心零部件。”俞宙说,凭借此前积淀的深海经验以及不断的技术深潜,十年时间里,鳌海成功实现了相关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并推出了包括遥控水下机器人在内的十多款产品,“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今年预计实现翻番增长。”

打造水下“大疆”

从千米深海到百米水域,按照惯性思维,人们普遍会认为,研制水下机器人,鳌海自当如鱼得水、所向披靡。

在俞宙看来,实则不然,“与海底亘古不变的水下环境相比,300米以内的水域情况其实更为复杂,通常需要克服湍急水流、风浪、障碍物等多方面的干扰。”

水下机器人,又被称为水下的无人机,推动器是关键。“它就像无人机的螺旋桨,不同的转速控制,可实现水下机器人的定点、转向等动作。”俞宙解释道,以水下定点为例,机器人要想停在固定位置稳定地开展作业,高效能的推进器必不可少。

对此,俞宙团队研发了“AI+控制”的创新算法。“就像给水下机器人装了个智能驾驶系统”,该算法能依据水流冲击程度,自动调节推进器动力,从而实现机器人的高抗流、快速跟踪等。

前进、后退、上浮、下潜……俞宙拿起控制手柄,演示起一款Find20系列遥控水下机器人。“这款设备重量仅20千克左右,可完成水下300千克结构物的搜寻和打捞。”目前,鳌海的遥控水下机器人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5米,是正常潜水员速度的近5倍,能够在水利水电大坝等高流速场景中实现平稳作业。

水下机器人游得快和稳还不够,如何游得准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准指引。”俞宙说,陆地导航多以GPS系统为主,而在卫星信号无法穿透的水下,机器人则通常依靠惯性导航系统“自主”感知前进方位,“但受制于复杂多样的水下环境,该技术难以满足更精细化的导航需求。”

但鳌海基于惯性导航底座,采用声呐、双摄像头等探测设备,辅之以算法,破解了这个难题。“整体产品定位效果提升50%,综合硬件成本降低了62%。”俞宙很欣喜,目前,鳌海的水下机器人产品售价仅为国内外同等规格产品的40%。

产品性能与市场价格的一升一降间,让人看到了技术突破的“杠杆效应”。当被问及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情况时,俞宙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只要有资金就会投入到研发中,我们希望以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水下领域的‘大疆’。”

一直游到世界尽头

如果将一台水下机器人拆解开来,可分解出2000多个精密零部件,其结构的复杂性、技术的密集性,注定了水下机器人不能仅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更需城市、高校、行业等外部力量的合力。

作为“新钱塘人”,俞宙在钱塘毕业,也在钱塘创业。

“一开始我们就决定将公司落在钱塘,14所高校资源能为企业提供多学科的人才。”谈及选择钱塘的理由,俞宙说道,“水下机器人行业涉及声学、电磁学、光学等几十种专业学科,所以无论在创业初期,还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始终如一。”目前,鳌海就近招引的人才占全公司的半数以上。

高校资源之外,钱塘还在人才认定、资金扶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创业初期,我们的项目便被评为钱塘的人才项目,而我自己也被认定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企业走到今天,离不开钱塘充沛的‘阳光雨露’。”俞宙说。

“无论是前期的政策落实,还是日常的主动上门服务,钱塘都实打实地为企业发展解决了许多难题。”俞宙对此深有感触。举例来说,一款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必须要进行水下测试,为此,区里特批公司在孵化园一楼建立测试场地,满足了常规产品的基本水下测试需求。

步入2025年,席卷而来的机器人产业热潮,也搅动着水下机器人“这池春水”。今年春节刚过,鳌海便与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定期为核电站的取水口做全方位“体检”,保障核电机组的正常运转。“这是我们首次涉足核电站维护领域,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场景等待着我们去解锁。”对于这片蓝海,俞宙信心满满。

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清醒是最可贵的特质。“水下机器人是涉及多领域的复杂系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鳌海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积极开展跨行业的深度合作。比如,与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搭载更高精度传感器,推动更多新产品从“小场景”走向“大市场”。

“如果说2015年以前,国内水下机器人市场以进口为主,那么经过十年的发展,国内水下机器人设备已走向世界市场。”从追赶到并跑,再到赶超,俞宙和他的团队将之视为“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破晓时分,“我们想从钱塘江畔出发,一直游下去,一直游到世界的尽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AI走读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