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实践①浙江在全国首个实现“蓝色循环”沿海县(市、区)全覆盖:破解环保治理可持续难题

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 陈久忍2025-03-10 23:31全网传播量27.3万
00:00
00:00
012023年,台州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蓝色循环”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台州、宁波等地企业涉足该领域,形成产业集聚。
02台州蓝景科技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回收再生全过程,核算碳足迹并获国际认证,国内外企业高价购买其再生塑料,市场商机显现。
03到2023年底,浙江在全国首个实现沿海县(市、区)“蓝色循环”模式全覆盖,该模式正在长三角及全国沿海推广。
04蓝景科技正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产业园项目,计划年再生能力达2万吨,从塑料瓶向全品类海洋塑料废弃物发展。
05宁波一公司在码头建“海洋伙伴”环保舱,结合环保、文旅、商业等多场景,打造可持续长效生态价值链。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起源于台州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蓝色循环”,在2023年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如今,台州、宁波等地多家企业涉足海洋塑料再生领域,逐步在沿海形成产业集聚。

作为首创企业,台州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光辉总结:“我们的模式就是‘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企业组织渔民回收海上塑料瓶,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回收到再生的全过程,以此核算碳足迹并获得国际认证。一些关注碳减排的国内外企业愿意高价购买再生塑料,市场商机由此诞生。

2024年以来,“蓝色循环”模式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沿海省份复制推广。到去年底,浙江在全国首个实现沿海县(市、区)全覆盖。不过,如何破解商业可持续运转的难题,各地还在继续探索。

海上塑料瓶的回收量有限,要从单一的塑料瓶向海洋塑料废弃物全品类发展。针对渔网、缆绳、浮球等各类海洋塑料,蓝景科技正在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产业园项目;台州齐聚“海洋塑料蓝色工厂”项目已经建成4条生产线,另有1条在建,计划年再生能力达到2万吨。

除了产业化发展,还要开拓多元经营路径。宁波有家公司在奉化栖凤码头建设的“海洋伙伴”环保舱,不仅是海洋塑料回收点,还在二楼建设了环保主题咖啡馆。游客投递海上塑料瓶可以换取“碳积分”、兑换咖啡,还可购买再生塑料制成的生活用品,通过环保、文旅、商业等多场景结合,打造可持续的长效生态价值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