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火箭常态化运营

    潮新闻 记者 曾杨希2025-03-10 06:27全网传播量3.7万
    00:00
    00:00
    01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2025年工作任务中被提及,明确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
    02蓝箭航天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射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年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两颗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
    03朱雀三号是蓝箭航天研制的重点,直径4.5米,起飞重量约660吨,一次性任务低轨运载能力达21.3吨。2024年,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04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商业航天,为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带来机遇。
    05今年中国商业航天面临技术挑战、资本需求及国际化进程等挑战,但有望实现火箭回收复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蓝箭航天 供图

    中国商业航天正在迎来飞速发展期。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再度提及商业航天,在2024年工作回顾部分明确,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作为浙江商业航天的代表力量,近年来,蓝箭航天持续取得新进展。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射方面,2024年,产自浙江湖州和嘉兴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于11月27日成功发射,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在全球抢滩的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方面,朱雀三号是蓝箭航天目前正在研制的重点。该型火箭直径4.5米,整流罩直径5.2米,全箭总长76.6米,起飞重量约660吨,起飞推力约900吨,一次性任务低轨运载能力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达18.3吨。技术成熟后,火箭一子级可重复使用次数可达20次,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2024年,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分别完成350米和十公里垂直起降试验,向整箭制造迈出关键步伐。

    近日,围绕新的商业航天发展,记者对话到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他透露,朱雀三号将于今年首飞,逐步实现一子级回收功能,并将于2026年实现常态化运营。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 采访对象供图

    问题一:商业航天被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名商业航天人,您对此有何感想?

    张昌武: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两次提及商业航天,并明确将其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商业航天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的持续加码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市场拓展等方面,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问题二:在您看来,当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还存在哪些进步的空间?在“推动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张昌武:发展商业航天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航天虽近年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当前行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在商业航天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我国仍需要大量投入,支撑卫星互联网等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项目落地。

    问题三:可重复使用火箭是商业航天的重点发力方向。能否介绍一下蓝箭航天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方面的研发进展?

    张昌武:蓝箭航天目前正在加紧研制一级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运载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并通过3次发射任务实现一子级回收,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一级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常态化运营。

    朱雀三号示意图 蓝箭航天 供图

    问题四:近年来,捷龙火箭等“国家队”研发的商业火箭接连执行多个商业卫星发射任务。您如何看待“国家队+企业”协同发力的模式?这将为中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带来哪些助力?

    张昌武: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显著优势,国家队与民商航天企业协同对国家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助力。通过动态政策优化和资源配置,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五:对于今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您认为有哪些挑战和机遇?

    张昌武: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下,今年国内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快速部署,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中国商业航天面临的挑战,一是可回收火箭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稳定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二是商业航天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需要长期耐心资本的支持。三是卫星产业链的国际化进程方面,尤其是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竞争中,中国需加快部署以应对国际规则的限制。

    不过,在科技创新方面,今年,我们有望实现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从而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提升总体运力水平,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