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涵芬草庐探寻大侠的生活足迹,于花溪河畔重温武侠记忆,透过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感受金庸的武侠人生……杏花春雨中,漫步于海宁市袁花镇,与金庸故居不期而遇。
“莫笑少年江湖梦,谁不年少梦江湖。”故居见证了金庸的少年时光,也孕育了他心中那个斑斓多彩的“江湖”。
此去经年,离乡南下的青年已成长为一代大侠,然而在他心中,那个“江湖梦”的起点,始终留在这片故土。
金庸故居改造升级 还原“文学原乡”
旧时,在袁花镇东边,低矮的龙山脚下,查家桥旁矗立着一座黛瓦白墙的深宅大院,这便是金庸的故居,亦是他的诞生之地。
1998年4月,时任海宁市市长的应忠良在审阅金庸故居赫山房的平面草图。同年,他在香港与金庸会面,共商故居重建事宜。基于原址,海宁市启动了修复工程,并于九月完成主体建设。应忠良回忆道:“那时虽无‘修旧如旧’的理念,但我坚持保留历史原貌,力求复原。”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居留下的只有岁月的痕迹。为纪念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弘扬其“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道义,2023年下半年,金庸故居闭馆进行全面修缮与布展更新。
花溪水静静流淌,远方的绿树与金黄的油菜花交织,散发着江南水乡独有的春天气息。去年3月12日,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经过精心修缮的金庸故居以崭新的姿态向公众开放。
故居外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白墙黛瓦,门头不事张扬,却透露出古朴典雅的气质,与北方富贵人家追求的大门豪华气派形成鲜明对比。门口右侧的白墙上,冯其庸题写的“金庸故居”四字格外醒目。步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鲍贤伦题写的匾额,字体古朴苍劲,充满金石碑刻的韵味。两侧木梁上悬挂的“文魁”“进士”木匾,更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书香气息。
金庸故居总面积1598平方米,分为“居”和“展”两部分。先看“居”的部分,其中涵芬草庐是金庸的出生处,摆放着雕花的老式红木架子床,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少年金庸在此读书的场景。也是在这里,金庸树立了未来的志向、奋斗的目标,也就成就了未来的“大侠”。
故居“展”的部分辟有“文心侠骨赤子情”金庸故事展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撰写了展览序言《一箫一剑平生意,为国为民真大侠》。这个展览被认为是一个知人论世、寻根溯源、廓清谬误的权威展示,有金庸小说早期的珍贵版本、连载报纸原件、社论时评、手稿、题词、各时期照片,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资料,以及金庸用过的文房四宝、印章、眼镜等三百多件物品,不少资料、实物系第一次公开展示,其珍贵性也就不言而喻。
金庸故居内的展陈。袁花镇供图
金庸故居不仅镌刻着金庸的辉煌过往,更为金庸迷们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滋养。自开放以来,来自四面八方的金庸迷络绎不绝,故居广场前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故居开放约一年后,袁花镇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对故居进行升级改造,全面还原其历史原貌。在现有三进院落的基础上,复建第四、五进及见山楼,进一步重现金庸儿时的生活场景,让这座故居更完整地展现其历史风貌。
效果图。
日前,海宁市袁花镇龙山文化产业园暨金庸故居四五进及见山楼等复建项目在金庸故居举行开工仪式。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516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1622平方米,其中第四进及见山楼为2层,第五进为1层。同时建设室外道路、排水、亮化等配套设施,项目工期8个月。
文化传承既要“修旧如旧”,又要“活态焕新”。在建筑层面,袁花镇将最大限度还原当时“赫山房”的建筑布局形式及建筑风格,以创新工艺复原雕花槅扇、水墨砖雕。
在体验层面,袁花镇将完善金庸故居周边文化生态:北接文体中心,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东临主题民宿,沉浸畅游诗意江湖;西连龙山书院,传承武侠精神;南望查氏宗祠,体会查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
聚贤馆、待贤坊、侠客岛、金鳞池、侠漫稻田……如今,在金庸故里袁花,早已呈现一派“新江湖”景象。
如何再打“金”牌?
去年,正值金庸百年,关于“金庸”的讨论再次引发热议。然而,一年已过,随着热度减退,不少网友感慨,正如金庸先生笔下所写的江湖故事一样,纵然曾经一度辉煌如日中天,但故事终有落幕时刻。
时代变了,江湖也变了。
“今天我们纪念金庸,怀念金庸,研究金庸,还要说一句话,那就是‘万年武侠’。”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认为,文学可以,武侠小说可以,侠义精神可以,可以万万年,可以流芳百世。金庸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江湖仍在。
名人故里,素来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抓手和重要资源。
想打“金庸牌”的,不止袁花镇一地。
在金庸文化的热潮中,各地纷纷亮出“金庸招牌”:主干道摇身一变,被赋予了“金庸大道”的响亮名号;景区则巧妙借用“金庸笔下的世外桃源”作为金字招牌,吸引着八方来客;更有某地,不遗余力地重现了“龙门客栈”的江湖风情、“海龙堰”的静谧深邃、“温家堡”的雄伟壮观、“桃花岛”的梦幻仙境以及“盐帮码头”的喧嚣繁华,每一处都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
而在与金庸先生有着不解之缘的湘西,近年来更是频频举办“金学”相关的座谈会。当地更是深入挖掘金庸武侠文化的精髓,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与当地的绝美风景巧妙融合,共同编织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文旅画卷,为湘西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金庸之于地方文旅产业,更是一座不容错过的宝藏矿山。作为金庸的老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集成灶的袁花镇,打“金庸牌”名正言顺、底气十足。
去年,来自少林、武当、青城、昆仑、太极、峨眉、崆峒等7大门派的代表齐聚袁花镇,共同见证了金庸故居的崭新面貌,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武侠文化研究项目的深入实施。
近年来,袁花进一步挖掘金庸先生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打响金庸故里“醉美江湖”文旅品牌。去年一年,袁花镇先后举办2024海宁·金庸故里神仙湖半程马拉松赛,承办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金庸故居开放仪式暨“在海宁读金庸”分享会、金剑奖颁奖典礼等系列纪念活动,累计接待游客约18.57万人次,整体接待量同比提升320%,让查氏文化在袁花镇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新面貌的金庸故里。杨立超 摄
如何不让“金庸故里”这块金字招牌折戟?“现在我们的思路是以公益性质传承金庸的文化和精神。此前经过我们的一些探索,纯商业化的文旅项目这条路确实不容易走,这些年我们的思路也有转变。”袁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思路转变还体现在金庸故居的收费上。此前,金庸故居收费开放,如今故居已免费对外开放。
“2024年以来,我们谋划推进金庸故里三大组团建设,其中以‘神仙侠侣’为主题的神仙湖组团一期工程全线收官,便已成为游人如织的休闲新去处,推动了人文活动与生态价值创造转化。”袁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丰富神仙湖的经营业态,提升游客的整体服务体验,今年神仙湖部分业态启动招商。
“想象一下,当人们轻轻推开见山楼那雕刻精美的木窗,眼前不仅徐徐展开金庸先生笔下那令人向往的江湖画卷,更能亲眼见到生动鲜活的乡村振兴美景。”正如这位负责人所言,金庸故里将会续写新一段“江湖传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