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永康南溪湾畔,胡公书院重建项目正式动工。据悉,胡公书院建设项目规划用地39亩,概算投入1.23亿元,包括胡公文化研学中心、胡公书堂、胡公文化展示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域。
重建的胡公书院,旨在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示胡公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为公众提供一处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和融、精神沐浴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境地,目标成为胡公文化交流平台、宋韵文化展示窗口、胡公精神研学殿堂、文旅融合优秀标杆、党风政德教育基地。
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963—1039),出生于宋初两浙婺州永康库川。胡公是永康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亦是宋代八婺大地第一位进士;胡公是一位敢于担当、睦邻怀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赞扬的宋代对外开放探路人、先行者;是一位成功治理钱塘、疏浚杭城水系,被百姓在老龙井建“生祠”敬仰的杭州知州;是领军北宋第一次经济改革(盐政变法),率先践行“农商并重、义利双行”的改革家、政治家。范仲淹为胡公作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百姓尊称其为“胡公大帝”,清代“天下有胡公庙三千”。毛泽东主席赞评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公文化影响深远,其精神内涵跨越时空。
胡公书院作为胡公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胡公为方便穷人孩子就学,在家乡方岩建读书堂,即胡公书院的雏形。南宋时期,永康百姓捐资重建,并请文人撰写《方岩读书堂记》,遗存至今。胡公书院遗风与胡氏祖训崇尚“读书至乐,教子至要”“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历史上,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胡公出生地库川村,明清两代秀才、贡生、举人就有近200人,为官者众,清白勤恳、为国尽忠、为民造福。
2016年,中央纪委网站推出《北宋名臣胡则》专题,介绍胡公建方岩读书堂,创立胡氏家训,激励后人崇德向善、好学进取、兴家报国的故事,胡公文化开始影响全国。同年,永康市决定恢复成立胡公书院。这是1016年前胡公在方岩建“读书堂”,903年前宋徽宗赐建方岩“胡公祠”后,胡公文化赓续发展的又一历史盛事。
宏业之基,文化为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胡公书院得以焕发青春、重放异彩,这是时代机遇、民心所向、文化复兴大势,也是‘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全面提升的应有之意。”永康市有关负责人说。
胡则后裔、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表示,古老胡公书院的传承焕新,有三重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一是活化千年文脉,将胡公以民为本的治国实践、重才兴教的先行经典等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让人们能够直观感受胡公文化的魅力;二是打造党风政德、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以胡公“勤廉为政、赤诚为民、忠心为国”的初心与毅行为样板、为镜子,给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榜样;三是构建城市文化新地标,助力“世界五金之都”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永康乃至浙江展示城市形象的新视窗。
随着项目的破土动工,胡公书院这座跨越千年的文化精神殿堂,将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的时代答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