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集体“失宠”?全因学校做了这件事……

潮新闻 记者 姜赟 通讯员 朱张津 孔诗琪2025-03-07 06:01全网传播量733
00:00
00:00
01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该方案自去年9月推行,覆盖学生生活、学习、行为规范,由学生全方位参与校园管理。
02初中部采用四级制自主管理模式,包括AB岗、自主管理小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等,确保学生广泛参与。AB岗两位学生在多方面互相帮助、监督,共同进步。
03初中部每四周组织寝室生活品质测评,优秀寝室成员获“自律卡”。该机制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寝室纪律、班风明显好转,自主学习氛围基本形成。
04实施自主管理后,学生矛盾减少,老师们发现学生自律意识增强,课间追逐打闹现象变少。学生越来越阳光自信,心理健康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05杭实外总校长陈钱林认为,该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责任情境中,培养自主作息、自律、自学、自立等关键能力,为未来成长奠定坚实人格基础,教师也完成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蜕变。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上午十点一刻,第三节课的下课铃声一响,没等班主任整队,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805班的徐溥帮同学就站了起来指挥班上同学,不到三分钟,大家就排成了两列整齐的队伍,自觉前往跑操点开始跑操。中午十二点,同样没等值周老师的管理,702班的王瑶同学已经在楼道指挥班级同学排好队,有序前往餐厅就餐……

学生自主管理跑操

老师们去哪儿了?

原来,自去年9月开始,杭实外初中部研究设定了一套能够覆盖学生生活、学习、行为规范的《学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由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校园日常生活的管理中来。

如今,不光是课间跑操、餐厅秩序,就连寝室矛盾也由学生组成的监察委员会介入处理。

从“被动服从”到“主动担责”,让学生真正做校园的主人

杭实外初中部学生发展中心郭方银老师介绍,过去学校管理主要依赖教师和学生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监督,老师们辛苦,但效果有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强,有时候教师越强调纪律,部分学生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学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真正让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担责’。”

据了解,该方案实施四级制自主管理模式,即同宿舍两个学生自主组成AB岗,同宿舍成员组成一个自主管理小组,再由各自主管理小组的组长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和自主管理监察委员会。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则由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组成。为确保学生广泛参与,委员会成员任期半学期且不可连任。在这一管理模式下,最小的管理团队就是AB岗,各班根据具体班情设置AB岗的管理规则,AB岗两位学生从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生活、运动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共同进步;AB两位学生共同享受各方面的权利,也承担义务。比如当一方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另一方积极参与调解;当一方受到奖励时,另一方共同享受荣光。

“自律卡”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

初中部每四周由生活部组织寝室开展一次生活品质测评,被评为优秀寝室的每个成员可获得“自律卡”一张。特别优秀的小组,在班级分享自律生活经验;落后小组则由班主任私下指导改进。这一机制既强化正向激励,也通过反馈促进持续优化。

据了解,实施自律卡奖励机制后,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自律卡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量化,为宿舍管理人员提供了具体的评价依据,使管理工作更加客观公正。

自律卡机制尤其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寝室纪律、班纪班风明显好转,班级各岗位基本上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管,自主学习的氛围基本形成。

如今,每四周一次的寝室测评成为学生最关注的环节,自律卡是被评为“优秀寝室”的重要依据,802班李思恩说:“为了拿到自律卡,我们小组每天互相提醒整理内务,荣誉是大家的,我们需要一起努力。”

学生矛盾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向校长“抱怨失宠”

初中部胡煜萍校长笑着说道,自实施开展自主管理以来,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不少年级的班主任们纷纷向他“抱怨”,自己要“失宠”了。

比如上周,704班主任郭老师就收到了两份反思,进班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小叶和小陈因借还跳绳的小事而产生摩擦,在教室发生口角并互相推搡,各自将对方课桌推倒。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小邓同学及委员小袁等人及时劝阻,并临时讨论作出决定:责成小陈、小叶同学诚恳反思,互相道歉,并作出书面承诺。郭老师笑着说:“一场因误会产生的矛盾,我还没出手就及时化解了。”

除了学生矛盾大大减少外,这段时间下来,老师们发现学生们的自律意识也增强了,课间追逐打闹现象变少了,部分AB两位同学能利用课余碎片时间共同研讨问题,学生们越来越阳光自信。

学生越来越自信

此外,学生AB管理的形式,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初中部心理老师聂倩倩介绍,这种管理模式帮助学生在学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特别是提升了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在情绪低落时主动求助的意识。

这种构建“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层级协作体系,通过团队监督机制将学生转化为校园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推动其实现自我管理与共同成长。在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全面塑造学生在生活、学习及人格层面的独立性,培养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彰显教育从“管控”到“赋能”的深层价值。

学生们认真听课

在杭实外总校长陈钱林看来,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责任情境中”,在实践中培养自主作息习惯,以及自律素养,自学素养,自立素养等关键能力,为未来成长奠定坚实人格基础,学校教师也完成了从‘’到“引导者”的蜕变。“自主管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规则框架内赋予学生更多信任与空间,真正践行‘自主即教育’的理念,当教育者敢于放手,学生回报的不仅是秩序,更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