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大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在杭州读大学的女儿,要求将每月生活费从2000元涨至3000元,帖子一发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2000元一个月生活费是真的不够吗?”面对不知所措的家长,很多网友表示家长纠结于“是否该满足学生需求”与“如何避免过度消费”之间的矛盾,合情合理,而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多重碰撞。
那么,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到底该多少?这些钱都花在哪些地方?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部分大学生和大学辅导员,从他们口中了解在校期间的生活开销。
每月开销视情况而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成本也在悄然上升。从基本的饮食开销到学习资料、社交活动,甚至是必要的衣物购置,每一项都需要资金支持。
“我每个月的生活费1800元左右,吃住在学校,偶尔和室友出去玩,没有特别大的开销,生活费完全够用。”去年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的张文俊告诉记者,周边同学每月生活费普遍2000元左右,个别家里条件优越的或许会有3000元甚至更多。
夏夏是浙江树人学院明哲书院辅导员老师,据她了解,班里大部分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约1500—2000元,开销以校内居多,主要是日常餐饮、偶尔聚会等。其中,女生因为有额外护肤、化妆等,或许会比男生花费更多一些。尤其是班里比较活跃的学生,每月如果组织几次聚会活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学生之间热度较高的剧本杀,玩一次大约需100元。
“一日三餐一天30元,加上买水果、生活用品、手机话费等必要支出,我每月实际开销最低1500元,如果一个月同学之间活动较多,开销自然会大一些。”在上海读大三的琦琦告诉记者,她每月与父母约定的生活费2000元左右。
消费模式影响生活开销
对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的话题。有人认为,随着物价上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生活费是合理的;也有人担忧,过高的生活费可能会使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不利于他们成长。
的确,不同生活费标准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模式。某平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生活费1500元的“生存型”学生,会严格记账,还会和同学拼单采购;2500元的“品质型”学生,会定期美发美甲,使用轻奢护肤品;而4000元以上的“自由型”学生,或许就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周边游。
“没想到经济发展快了,大学生的生活费也水涨船高,我们那时的生活费每月才1000元,这还算多的呢。”小刘是一名90后,当听到这个话题时,他十分感慨,“当初在江西读书,父母觉得离家远,每月给我的生活费也足够用了。如今虽然物价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生活费翻倍的速度却让人意想不到。”
事实上,生活费的涨幅通常会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家长给予孩子生活费时,既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需求,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合理规划和使用。
范朦楠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的大四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范朦楠坦言:“虽然父母给的生活费足够日常开销,但步入大学后,我切实感受到了赚钱的不易。”因此,范朦楠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帮别人做PPT,或去一些教育机构做教务前台。
“我也不好意思经常向父母开口要钱买这买那,比如换手机、买相机都是通过兼职或平时的积蓄为自己购买的。”范朦楠说,父母每周给她汇500元,这其中不包括购买学习用品、报名考证的费用,父母额外还会在节假日或考证通过后给她奖励,如此一来,她对自己的生活费也有一份清晰的规划。
记者感言
构建正确的经济规划能力
关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的讨论,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的契机。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看待金钱、学会独立生活,成为了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记者采访的夏夏老师,在辅导员岗位已有5年时间,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她对于大学生生活费的开支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她坦言,大学生生活费是用来保障生活基本需要的,但还是有一批大学生的消费范围超越了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范围,这也是他们对于金钱的合理支配缺乏概念。
“我带的学生主要是经管类的,除了个别是经济投资类专业,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强的理财意识,尤其是对于如何合理支出自己的财产,缺乏足够的知识。”夏夏老师告诉记者,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单纯的规劝说教,而是引导构建正确的经济规划能力,这样既不给家庭造成负担,也不会让他们因为渴望金钱而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夏夏老师认为,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兼职、奖学金等方式自力更生,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财经教育,开设一些相关的讲座课程进行专业性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生活费的多少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每个家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的需求做出合理决定,要找到一种平衡之道——既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又避免过度溺爱;既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稳健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