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当“外骨骼”走进老小区 杭州人换一种姿势“迈开腿”

    潮新闻 记者 赵路 视频 曹坚2025-03-06 11:20全网传播量4.4万
    00:00
    00:00
    013月6日,杭州92岁老人颜伯勋试用“外骨骼”设备,点赞其助力行走效果。该设备由杭州智元研究院研发,通过AI深度学习感知使用者行动。
    02杭州智元研究院将“外骨骼”作为民用化试点,当天共有4套设备在社区试用,包括为老人送餐的工作人员也体验到了其省力效果。
    03“外骨骼”设备自重约2.5公斤,工程师收集试用反馈后将进行改进,并计划将数套设备留在社区继续收集居民意见。
    04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始于1960年,早期用于军事领域,21世纪后逐渐转向民用,主要用于医疗和养老,市场前景广阔。
    05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0.7亿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214.1亿元,涌现出多家中外龙头企业。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动了,动了!”3月6日上午,在杭州西湖区留下街14号小区,92岁的颜伯勋来到了家门口。他的身上,穿着一套“外骨骼”设备。随着老人往前迈步,“外骨骼”发出轻微的“滋滋”声。一连走了两个来回后,颜伯勋对着“外骨骼”连连点赞。“感觉蛮好。特别是刚起步那一下,有它帮忙,会省力很多。”

    92岁老人颜伯勋试用“外骨骼”设备

    与科幻电影中出现“钢铁盔甲”不同,记者眼前的“外骨骼”,由一个“束腰”和一对“护膝”组成。仔细翻看,“束腰”两侧各有一个电机。电机转动后,通过金属连杆提拉“护膝”,继而为行动不便者和体力劳动者“迈开腿”提供助力。

    记者也试穿了“外骨骼”,发现它的发力方式很柔和,会随着使用者的发力方向“使力”,并在动作即将结束时“收力”,并没有一般机械结构带来的顿挫感。

    记者在工程师的帮助下穿起“外骨骼”开始体验

    这是怎么做到的?杭州智元研究院智慧助力助行事业部的宣佳辉告诉记者,“外骨骼”真正的“黑科技”,在于通过AI深度学习,设备能够感知使用者的体态和行动,继而做出相应动作。“打个比方,有了AI加持,它就从一辆手动挡的汽车升级成为自动挡汽车,大大增加辅助加力的顺畅性,提升使用者的舒适感。”宣佳辉说。

    这套“外骨骼”,是杭州智元研究院迈向民用化的首批试点之一。该院隶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2022年落地杭州。当天,研发人员一共带来了4套“外骨骼”。除了颜伯勋老人,杨家牌楼社区的两位工作人员程娟和朱明峰,也穿上了这套设备。临近中午,只见身材娇小的程娟端起一摞盒饭,爬上了社区养老中心的3楼,为住在那里的老人送了餐。

    “我们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为20多位老人送餐。杨家牌楼背靠江家坞,工作时经常要爬坡、爬楼。穿上了‘外骨骼’,每次抬腿的时候,都会帮你拉一下。别小看这一下,一整圈送餐下来,能省不少力。”体验后,朱明峰告诉记者。

    当天,“外骨骼”工程师们也收集了试用者的反馈。“比如,设备还可以再轻些(目前一套‘外骨骼’自重约2.5公斤),和身体的贴合可以再紧些。这些建议都很好,我们会回去以后会抓紧研究和改进。”宣佳辉告诉记者,杭州智元研究院也会将数套“外骨骼”留在社区,继续收集居民反馈。

    【潮新闻+】

    “外骨骼”前景广阔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分支,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从未间断,这项技术不仅可使人类拥有“大力水手”“钢铁侠”般的超能力,更是帮助残疾甚至瘫痪人士重新站立行走。

    最早,“外骨骼”普遍用于军事领域,如增加战士们的行动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防御力等。但从21世纪起,越来越多的该领域技术开始走向民用,主要用于医疗和养老领域,助力提升行动不便者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0.7亿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214.1亿元。截至目前,也涌现出了Rewalk Bionics、Cyberdyne、迈步、程天等中外外骨骼机器人龙头企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