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大、善于奔跑和跳跃、速度仅次于猎豹……这两天,动物世界里的瞪羚突然“火”出了圈,原因,它们自己都想不到。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支持“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生物早已被人熟知,那瞪羚,又长什么样?用它来形容的企业具有怎样的特色?
刷屏的“瞪羚”
图源:湖南日报
虽然你可能是第一次听到“瞪羚企业”,但它并不是一个新词。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GB/T 41464—2022,以下简称《分类导引》)的定义,瞪羚企业指的是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收入或雇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已经成功跨越创业死亡谷并进入高速成长期的高成长企业。
一般来说,某地区的瞪羚企业越多,往往也表明这一地区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这就不得不说到瞪羚优越的身体条件了。
瞪羚其实并不是单指某一种动物,它是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的一属动物,包括细角瞪羚、山瞪羚等。
以细角瞪羚为例,它体长100-110cm,肩高65-72cm,体重在14-30公斤,算是比较小型的动物。外型看上去有点像山羊、梅花鹿的结合体,线条感和配色都很讲究,大眼睛看着你的时候,谁不迷糊?据说,它得名也是因为这双天生会瞪人的“卡姿兰”大眼睛。
瞪羚大多群居,栖息于沙漠、干旱地区、草原和稀树草原,具有强大的耐力、适应性和警惕性,体能特别好。
它轻松一跳就3米高,跨度可达9米,还很能跑,时速80公里跑上一个小时都不带喘的。在《狮子王》《地球脉动》等影视、纪录片中,经常会出现瞪羚在大草原奔跑、逃避猎豹追捕的镜头,可见其速度。
瞪羚的这种能力,代表着生态平衡的结果,是对生存的极致诠释,更是对自然选择结果的极致呈现。
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曾在其《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中指出,瞪羚之所以会弹跃,是因为那些不弹跃的,就会被捉住吃掉,它们的动作在向追捕者释放信号,即“别追我,我很难抓”。
这样的描述,听上去是不是很像那些跃过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
图源:新华社
中国瞪羚企业的发展始于北京中关村。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启动“瞪羚计划”,首次将“瞪羚企业”概念引入中国,并为这类高成长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该计划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性地关注和培育瞪羚企业,随后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聚集区也陆续开展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各省市也积极响应,推出相关政策。
比如,2025年上海推出政策,助力“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不久前,深圳自定KPI,希望3年内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高地;福建提出持续开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独角兽”“瞪羚”创新企业培育,到2026年创新企业突破350家……
看得出来,各地“瞪羚企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加速资源的优化配置,增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孕育原创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颠覆式变革的潜在支点。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瞪羚企业如何跑得更远?这些书推荐阅读——
瞪羚企业是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瞪羚企业为何重要?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以下这些书虽未直接定义瞪羚企业,但其对科技产业生态和企业创新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读者理解瞪羚企业的成长逻辑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 魏江 / 陈侠飞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3-11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
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读者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永恒的活火》
张瑞敏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2023
1984年创业以来,张瑞敏带领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历经6次大刀阔斧的变革,发展成为世界先锋性的生态型企业。截至去年12月26日,海尔孵化了6家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107个瞪羚企业和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这本书中,读者会领略到张瑞敏磅礴的胸襟与情怀,通过敢为世界先的变革,企业的传承不再受限于接班人,而是成为永恒的活火,生生不息。
《浪潮之巅》
吴军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1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KPCB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