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的三门青蟹闻名天下,但天下却少有人知道台州方言把青蟹叫作蟳。前段时间听某档电台,说到三门青蟹的台州方言时,主持人说成了“螾”,并解释为“虫”旁加“寅”的“螾”。台州方言读青蟹为“螾”音不假,但字当作蟳。家乡旧志《黄岩县新志》“辩正”如下:“《说文》:螾,即蚓字,非蟹类。《六书故》:蟳,螯似蟹,壳青,海滨谓之蝤蛑。《正字通》:蟳,徐盈切,音寻,俗读若盈。今宁波人犹呼蟳为蝤蛑可证。”
蟳,也叫蝤蛑。《酉阳杂俎》记:“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明鄞县人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不仅也记有蝤蛑能与虎斗,还分色黄者为金蟳,文有虎斑者虎蟳。《酉阳杂俎》也记:“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雨航杂录》也称蝤蛑能与虎斗,并称蝤蛑之大者为蟳。《续博物志》更是称“螯能剪杀人”。凡此种种,说的都是蝤蛑之凶猛。
《海错图》截图。
无论如何凶猛,蝤蛑毕竟只是海中之物,相比猛兽老虎,只是微乎其微。那么,蝤蛑真的可斗兽中之王的老虎吗?又为什么八月的蝤蛑方能胜虎呢?这或许与蟳虎鱼的传说有关。
清代钱塘人聂璜在《海错图》一书中就生动地记载了“蟳虎相斗”的故事。不过,蟳所斗的并非山中老虎,而是一条小海鱼,且号称能与虎斗的蟳,居然还输给了这条小海鱼!这就是专门吃蟳之蟳虎鱼。
蟳虎鱼(杜望)。网络图片。
《海错图》原文如下:“蟳虎鱼,黑绿色,形如土附,细鳞而阔口。常游海岩石隙间,或有石蟳藏于其内,则以尾击挞之。蟳觉,伸一螯,钳其尾。此鱼竭力摇尾,脱其鳌,弃之,复至其隙,又以尾探。蟳怒,尚有一螯,再伸而钳其尾,仍如前摇脱其螯,抽出,弃之。盖此鱼之尾甚薄,蟳螯虽利,所损无几。抖而落去,脱然无恙。然后游至石隙,不以尾而用首索之。蟳无所恃,但出涎沫,作郭索状,鱼乃以口吸螯折伤处,全身之肉尽为吮去。未几蟳毙,而鱼已饱矣。”
按照聂璜的描述,这条蟳虎鱼不但“手握金钢钻,敢揽瓷器活”,而且还具有“舍不得尾巴,套不了蟳”的胆魄和智慧。蟳虎鱼尾甚薄,虽伤而无损,就是它的“金钢钻”。用尾鳍抽打,使蟳怒而钳之,后竭力摇尾,脱其鳌。又如前法,再脱其另鳌。蟳就成了缴械的敌人,自然任由宰割了。此蟳虎鱼之胆魄、智慧也!聂璜自然也得写诗赞一番蟳虎鱼:“尔状不威,尔力未强,乃以虎名,以柔制刚。”
蟳虎鱼(杜望)。网络图片。
“秋风起,蟹脚痒。”说的是秋天的螃蟹最是肥美,自然也最健壮。当然,这说的是螃蟹,并非海蟹。但从“八月能与虎斗”的记载分析,八月的海蟳大概也最为健壮,方能与虎斗,且虎不如。平时或许真不如蟳虎鱼。
聂璜也说,每当渔民说起“蟳虎相斗”的奇事时,人们往往不信。但为使人们相信,聂璜也列举了“网中所得蟳虎鱼,其尾往往裂破不全”的事实,以及蜗牛能制蜈蚣等案例以证之。
三门蟳。网络图片。
那么,蟳虎鱼到底是什么鱼呢?根据《海错图》“黑绿色,形如土附,细鳞而阔口”的记载,结合《诏安县志》“背黄黑腹白,身有斑点,尾有眼如孔雀翎”的描述,蟳虎鱼就是乌塘鳢,别名中华乌塘鳢、蟳虎和涂鱼,而浙东地区大多叫杜望,大概因方言差异原因,或写作杜茫、杜鳗、涂鳗等等,不一而足。
我的家乡也有杜望,但方音读若“仝旁”,应亦是方言差异原因,这种例子较多,如“望潮”,我们方言就读作“鳗潮”;蟳的方言也不读寻音而读盈。与杜望相近的,还有泥笋和土附。泥笋体稍小,色亦稍白,最为常见。土附、杜望稍大,杜望色最深,较少。
养殖滩涂。作者拍摄。
我少时也常和邻居们一起在排海闸口刮䇼,记得一位邻居就刮到了一条大杜望,差不多我们的小手臂那么粗。䇼,方言读若引,是当地的传统渔具,底部是三面围挡的长方体小围网,再用两根长竹交叉弯曲成半圆状,撑于网底四角,顶端交叉处即为提手。右手握䇼,如舀水般划弧,即为刮䇼。这位邻居比我年长10余岁,他的父亲也算是专业渔民,置有一艘小渔船,他也已常随其父打鱼,故他基本辨得请各种海错。
杜望虽也凶猛,据称也能吃小虾小蟹,但说它能吃蟳,自然不足信,后人亦以科学证之。有人分柝,前人杜撰蟳虎相斗故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杜望名蟳虎,即食蟳之虎也;二是古有八月可与虎斗记,海中之虎,蟳虎也;三是蟳虎尾极薄,常见破碎者,故有附会。民间传说,自古以名、以状、以某些特征或特点而杜撰附会,自不足奇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