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创新为翼,人文作羽 南京如何绘就医疗幸福答卷

    南京日报 2025-03-06 03:00全网传播量173
    00:00
    00:00
    01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在“代表通道”分享医疗人文关怀案例,强调原创技术提升诊疗能力。
    02南京原创医疗技术如双对吻挤压支架术、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等,走出国门,在国际会议上展示,吸引全球专家学习。
    03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通过中医辅助治疗和创新技术,帮助多年不孕患者成功妊娠,展现前沿医疗技术实力。
    04国产医疗器材如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振波球囊等打破国际垄断,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提升国内医疗装备竞争力。
    05南京推出多项便民惠民措施,如“云胶片”检查结果互认、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等,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围绕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诊治全流程的提问中,从一名从业多年的心血管病医生出发,通过两个“动心”故事呈现南京医疗新技术、创新惠民服务举措的人文温度与厚度。

    原创新技术提升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能力,走出国门,让更多患者重拾希望;中国制造的创新性医疗装备异军突起,打破垄断,以更亲民的价格、更优质的性能为患者减负;各项便民惠民措施,链接医患,温暖了患者就医路。近年来,南京在医疗领域持续发力,筑医学高峰、兴科技创新、厚植人文关怀,以多维度高质量的人文医疗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原创技术 

    “出鞘”,破局疑难重症壁垒

    相隔六年,两度从生死边缘救回同一位心血管病高龄高危患者。张俊杰在“代表通道”上提及的这位刘老,只是其从业多年来用中国原创技术或原创医疗器材救治的高龄、高危患者之一。

    去年下半年,在东欧最大的心血管介入学术会议上,张俊杰带领冠心病介入团队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内,向全球心脏学科专家直播了一场复杂手术。在这场手术中,他运用其全程参与研究的本院陈绍良教授团队原创的双对吻挤压支架术,高质量微创解决了83岁高危患者的冠脉问题,向世界展示中国原创技术救治疑难危重症的能力。

    南京原创技术走出国门开展手术及交流,吸引全球顶级医疗机构专家慕名而来学习,已不是第一次。两个月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世界知名介入医生和临床工程师团队,在市第一医院导管室观摩学习了该院陈绍良教授团队现场展示的4例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手术)。术后4位患者血流动力学即刻获得改善,美国专家现场竖起大拇指。心衰合并肺高压的患者预后差,治疗棘手,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PADN手术采用陈绍良教授研发的技术,不仅给肺高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而且被纳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的《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该技术影响力覆盖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巴西、葡萄牙等多国。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技术、治疗方案在南京各大医院百花齐放。中国技术由原来的追随学习者变成了引领者。

    结婚10年时间里经历了3次不良妊娠,给年近不惑的赵女士带来了巨大身心创伤,随后,她尝试了多种辅助生殖方案,半年内进行了5次胚胎移植,却均以失败告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赵女士来到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通过医院特色中医辅助治疗并结合该院创新的PRP宫腔灌注技术,改善子宫腔环境,最终一次移植就顺利获得妊娠。当在超声检查中看到胎心搏动,赵女士喜极而泣:“我终于圆了母亲梦!”

    鼓楼医院孙海翔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站在人类辅助生殖研究的前沿——在国内首次提出体外受精同步化促排卵临床方案,使国内IVF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由30%普遍上升至50%及以上;在干细胞领域不断研究转化与应用,首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胶原移植治疗卵巢早衰,分娩了世界首例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患者的健康婴儿,为生育功能枯竭的患者带来希望。

    在南京,前沿医疗技术蓬勃发展。一众原创技术的应用,一项项成果的发布,持续提升了南京公立医院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高水平的诊疗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干细胞临床研究、严重脊柱侧弯矫形、肿瘤免疫治疗、骨关节置换及修复、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口腔颌面外科诊疗等技术国内外领先。南京开展国际国内领先核心技术90余项,近五年牵头或参与国家、国际指南/标准/共识等超700项,在世界医疗舞台上掷地有声。

    国产器材 

    “逆袭”,打破垄断惠泽四方

    2021年被公认为中国二尖瓣修复元年,张俊杰在“代表通道”上提及两次手术的刘老,正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心门”修复手术。而南京的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水平,也在这一年再一次走在国内前列,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实现了此次突破,让张俊杰更为自豪的是,这也是南京成功运用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开展的手术。

    “这说明国产原创技术医疗器械已经可以与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供应商同台竞争。”当年手术后,张俊杰告诉记者,2021年之前,中国上市的二尖瓣产品只有一款进口产品,但使用国外的产品价格昂贵,这让大部分患者望而却步。张俊杰毅然决定使用团队参与研发的国产二尖瓣夹子,成功为刘老修复“心门”。从此之后,张俊杰开始持续推进医疗创新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中国原产中国制造的创新性医疗装备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并走出国门,为全球患者服务。

    去年开始,全国不少医院开始使用一款国产创新性振波球囊,助力完成冠心病重度钙化病变手术。这款振波球囊就是张俊杰牵头完成的上市前临床研究的研发创新。重度钙化是冠心病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振波球囊介入治疗是筑起最后堡垒的利器,然而此前却一直被美国垄断。攻克了“卡脖子”难题,打破垄断后的国产振波球囊应用后,患者治疗费用降低了30%。

    像张俊杰这般医工结合的先锋,南京有不少。

    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我国较早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的单位。去年,东南大学团队联合华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恒瑞医药等团队研发出我国首个使用心脏芯片数据获批IND的新药,发布了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了药物筛选流程,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今,细胞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可控的自组织,形成可以模拟人生理、病理过程的迷你组织和器官。人体器官芯片不仅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也可以用于临床的精准诊疗。”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科技成果转化则是驱动医疗领域创新的核心动能,不仅带来先进技术与设备,更促进医学科研发展,加速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与产业升级。一批中国原创医疗装备异军突起,打破垄断,为患者减负的同时,更陆续在世界领域站稳脚跟。

    便民措施 

    “升温”,就医体验全面升级

    实现检查结果通用互认,让患者省钱又省力,张俊杰于2024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云胶片”检查结果的建议,已照进现实。去年,江苏率先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截至3月5日,全省共有2102家医疗机构接入云影像平台,平台存储影像报告约1.5亿份,预计全年为患者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0亿元。

    如果说这项举措是人文关怀在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层面的生动写照,那么南京近年来率先推出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措施、推动适老化就医设施改造、推动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则是以最直观、便捷的方式将人文关怀融入就医流程的每一处细节,破局就医的触点、痛点与难点。

    南京首条就医公交B15路单循环公交。 通讯员 贾红刚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3月3日,南京首条就医公交专线打通了患者地铁至医院门诊的“最后一百米”。“从清凉山地铁站出来直接上就医公交,下来就到达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上车到医院、下车进诊室。随后,使用医院给我们老人开设的‘一码通’服务,优先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以前从地铁下来这一套流程至少两个小时,今天半小时就解决了。”84岁高龄的沈建为医院的便民措施点赞。据悉,省人医每天平均2万人次的就诊量中,80岁以上老人有1000余人次。让沈老爷子享受到“星级”待遇的,除了公交助力,还有南京率先探索的“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措施,目前这项措施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广。

    信息化发展下,如何智慧助医,南京医疗机构也一直在寻找线上线下联动的最优解。

    南京在医疗人文关怀上的探索,已勾勒出温暖而坚实的轮廓,而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的蓝图正徐徐铺展。优化就医流程、创新智慧医疗、呵护患者心理、拓展社会公益……南京正从多个维度持续深耕,致力为患者打造一个更加温暖、高效、普惠的医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