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看新区。今年是绍兴滨海新区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之后坚定发展信心、砥砺奋进的一年,新区将突出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为绍兴向“万亿俱乐部”跨越贡献更多滨海力量。今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对此进行专版报道。
风起滨海势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7.94亿元,增长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省、市前列;荣获2024年度省、市综合考核“双先进”,绍兴市2024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优秀等次……2024年,绍兴滨海新区成绩耀眼。
作为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的开局之年,2024年绍兴滨海新区重谋划、强改革、促服务,通过加快构建“大部制、扁平化、服务型”高效机构管理机制,探索“充分授权、独立闭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风华正茂看新区。今年是绍兴滨海新区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之后坚定发展信心、砥砺奋进的一年,新区将突出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十项标志性重大改革,着力抓好绍兴港新码头工程等十大标志性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绍兴未来城市副城、杭州湾滨海科技城、华东未来车城“三个城”建设,全力打造袍江全国“腾笼换鸟”样板区、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江滨浙沪产业创新合作区、省级生物医药集群核心示范区“四个区”,奋力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为绍兴向“万亿俱乐部”跨越贡献更多滨海力量。
滨海新区江滨片区,图片由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提供
聚力新质生产力
打造“4311”产业体系
绍兴滨海新区是浙江省大湾区首批“四大新区”之一,是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主阵地、主战场。
在日前召开的绍兴市招商引资工作大会上,中芯能集团新能源智造基地项目、康影医疗研发制造中心项目等7个项目与滨海新区现场签约,计划总投资超200亿元。
其中,中芯能集团新能源智造基地项目专注于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计划总投资10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项目负责人说。
坚持以“产”为要,加快产业转型,是绍兴滨海新区谋深谋实经济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滨海新区积极构建“4311”产业新体系,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前瞻布局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三大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汽车商贸、生产性服务业、冷链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黄酒经典产业集群焕新,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支撑。
为更好地招引重大优质项目,滨海新区新组建国投集团、产投公司,转型探索市场化招商,设立百亿级新动能母基金和20亿元新引擎基金,不断扩大招引效能。同时,创新推行“带方案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及“项目签约提前跑”“项目土地公告加速跑”“项目土地摘牌冲刺跑”新“三跑”增值服务模式,不断刷新项目“进度条”。
去年以来,滨海新区已累计招引产业项目60个,总投资1300多亿元,成功签约落地中芯能、追觅科技、星耀锂电、中国烯谷等4个百亿级重大项目。今年,滨海新区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新增省“千项万亿”项目10个以上、省重大产业项目5个以上,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不断为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新三江闸,图片由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提供
聚力一江两岸
打造高品质宜居新城
选一地奋斗、择一城而居,是安放梦想,也是安顿生活。一座高品质宜居新城,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绍兴滨海新区坚持以“城”为基,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为目标,高标准整体规划“一江两岸”,重点推进“副城、科技城、车城”“三城”建设,打造产城融合、高品质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区。
曹娥江“一江两岸”是滨海新区统筹袍江、江滨片区发展,谋划打造未来城市副中心的重点区域。新区将以更高水平加快城市更新,持续提升活力城市形象品质,计划按照提前谋划、一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通过新旧动能、城市服务、生态空间重构,结合“绍芯谷”整体规划落地,高标准开展曹娥江“一江两岸”总体规划,构建传统产业升级与创意智造完美融合的“一江两岸”发展新格局。
伴随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一个面向未来、拥抱湾区的沥海城市副中心正磅礴崛起。浙江省肿瘤医院滨海院区、沧海未来社区、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绍兴滨海新区皇冠假日酒店)、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工程三期、滨海新区都市运动中心、绍兴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教育培训中心、创业家园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眼下,沥海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内在建的配套基础设施类项目共有31个,总投资约382亿元。
“通过高端产业服务的导入、国际化生活设施的配套,形成一站式产业服务核心,将沥海打造成一座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先锋智城、一座可持续生长的未来水城。”沥海城市副中心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滨海新区还将高标准推进“科技城”建设,江滨片区西部重点推进科创项目转化落地,中部加快推进科技城核心区二期部分建成投运,率先打造科创壹号湾,启动三期建设,奋力打造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为主攻方向的长三角科创新高地。
备受关注的未来车城片区也有新动作。今年,滨海新区将在未来车城投资约10亿元建设汽车一体化品牌中心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概念性设计方案公开征集活动,不断加速升级未来车城能级,高质量推动全国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
聚力“三业联动”
打造人才汇流集聚地
近日,浙江省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公布2024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共评选出20个典型案例。“绍兴滨海新区创新推出法人举荐制 拓展产业人才评价新渠道”成功入选。
针对科技人才评价与使用脱节,选才“四唯”现象突出,企业自主培养的实用型人才在认定时存在困难的问题,绍兴滨海新区积极拓展产业人才评价渠道,创新推行“公司法人举荐制”,以“放权企业,谁用谁评”为原则,回归企业实际需求,把人才评价权交回用人主体,让企业在选人、育人、用人上拥有充分的话语权。
“这一开创性的举措让能力出众的人才得以崭露头角,增强了人才在新区创新创业的归属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绍兴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冯星表示。
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浙江省首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绍兴乃至全省人才工作的“金名片”。多年来,滨海新区在人才管理改革方面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认定“青年科学家免评审”“高层次人才双聘制”“重大招商项目人才认定”等各类试验区特色人才109名;“公司法人举荐制”入选首批省级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揭榜挂帅”改革试点名单,目前已累计认定法人举荐人才40多名。
去年底,“名士之乡”科创中心正式启运,以“民建公助”模式与民营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力争打造成为浙江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创业创新核心基地、滨海新区链接绍兴科创大走廊重要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人气集聚,托举一个“活力新区”。今年,滨海新区将进一步纵深推进全省首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推动人才改革“新20条”走深走实,打造人才开放改革2.0版,高水平建设滨海科技城,打造“名士之乡”科创中心,加快建成运营滨海人才俱乐部,全方位推动创业、就业、乐业在滨海,着力涵养更开放、更包容、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的滨海人才发展生态,打造人才汇流集聚地。
鲁迅外婆家,图片由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提供
聚力文化重塑
擦亮滨海文化金名片
走进滨海新区沥海街道“潭许·大围涂”展示馆,“万众一心战滩涂”“潭许围涂故事汇”“筚路蓝缕结硕果”等一个个篇章,无声诉说着这片围涂的历史进程、英雄事迹、精神传承及开发利用等故事。在这里,可以看见滨海新区的过去与未来,读懂杭州湾南翼这片土地的精神力量。
大围涂是滨海新区的肇始之作,围涂精神是滨海新区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穷四十年之功,毕百万人之力,向沧海要桑田,向滩涂要发展,在时间进程中凝结成一种尊重科学、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折不挠的围涂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滨海新区的骨血里,成为其开拓进取的一枚指引图腾。
在传承中赓续,在赓续中弘扬。当前,新时代的绍兴滨海人正在发扬新时代围涂精神,在建设制造之城、智慧之城、科创之城、人才之城、宜居之城的新征程上励精图治谋跨越、奋勇争先促发展。
滨海新区尽管是座年轻的新城,但从来不失文化的厚度,名人故里不止姚启圣、骆照、柯灵故里,还有斗门古镇、李慈铭外婆家、鲁迅外婆家,无论山水人文,还是历史渊薮,滨海新区拥有数不尽的“文化宝藏”。
坚持以“文”为魂,加快文化繁荣,眼下,绍兴滨海新区正聚力文化塑形铸魂,大力弘扬新时代胆剑精神,深度挖掘新区围垦、渔猎、运河、诚孝文化基因,着力打造以“不畏艰难、拼搏进取、勇立潮头”为内核的滨海文化IP,推动新区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持续擦亮鲁迅外婆家这张“金名片”,让鲁迅文化亮起来,让水乡文化活起来,让特色农业强起来;马山街道尚巷村有一个师爷纪念陈列馆,深挖绍兴师爷文化资源,创新展陈形式,成功打造“师爷尚巷”的文化IP;有着1200余年深厚底蕴的斗门古镇,留存着老闸、石桥、古寺等众多遗迹,宛如一座运河文化的宝藏库,2024年“斗转星移”设计竞赛正式开启了古镇复兴篇章;斗门街道荷湖村的文化博物馆作为绍兴农耕文明展示窗口,汇集了千余种文物藏品,成为集“观光、体验、怀古”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样板;斗门街道三江闸工程,更是集海防文化、军事文化、运河文化、桥闸文化于一处,可以一窥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宏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绍兴滨海新区正不断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扛起高能级战略平台责任担当,全力争创“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努力描绘新时代的辉煌画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