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大美八婺伟男子

潮新闻 洪铁城2025-03-05 12:09全网传播量1365
00:00
00:00
01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是金华地区的特色建筑,具有昂首挺胸、如飞似跃的独特造型。
02金华婺派建筑的马头墙与北京四合院、广东宅院等地建筑相比,展现出不同的气势和风格,被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
03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的世德堂是马头墙最早的形象之一,南宋时期已有存在,历经明清及民国初年修缮,形貌未有大改。
04婺派建筑马头墙种类繁多,有“朝笏式”、“鹊尾式”等多种昵称,各具特色,形象别致。
05婺派建筑马头墙作为金华地区的文化形象标志,不仅具有造型俊美、动感别具的特点,还蕴含着先祖们堂堂正正为人、响响亮亮处世的教诲,是八婺大地最具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大家瞧瞧,下面这张图片上我们金华的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像不像一匹匹昂首挺胸的白色骏马,正在仰天长啸?

大家听听,这张图片上我们金华的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像不像我们婺剧“花头台”演奏曲开台的长长先锋伸在众人头顶,哗哗哗哗地吹响在神州上空?

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上我们金华的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像不像我们八婺男人正在大步流星奔走在辽阔大地?

名扬四海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一层,双坡卷棚瓦顶,清水灰砖墙,硬山式,没有我们婺派建筑马头墙的昂首挺胸,如飞似跃。

此起彼伏的广东宅院民居,双坡屋顶,观音兜山墙尖弧形凸起,没有我们婺派建筑马头墙的挺胸凸肚、仰天长啸的宏大气势。

鳞次栉比的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大宅院,双坡屋顶,多是倒挂眉毛似的硬山墙,没有我们婺派建筑马头墙的节奏感,旋律感。

四平八稳的江西民居是真正的马头墙,但清水砖墙,跟我们婺派建筑白灰粉刷过的马头墙是两种模样:一个青布长衫,一个白色铠甲。

西北窑洞民居,是挖在黄土高坡的土窝窝,万贯家财深藏不露,没有必要像我们婺派建筑马头墙一样扬眉吐气,精神抖擞。

五光十色的蒙古包民居,好像春天的大蘑菇,诗栖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遐迩闻名的徽派建筑,其马头墙当地叫“屏风墙”,不对称,端部不起翘不动感,像平头百姓,低首下心,不露富,平实之甚。

他因此而自傲!

因为他,在金华市辖的东阳、义乌、浦江、武义、永康、婺城、金东、兰溪和磐安,因为在靠着周边杭州的富阳、建德、桐庐,衢州的柯城、龙游、江山、常山,丽水的缙云、松阳、遂昌,台州的黄岩、仙居及绍兴的新昌、嵊州、诸暨等县市,有着他的弟兄亲友们在昂首挺胸、如飞似跃地护卫着住宅、祠堂、书院和寺庙建筑,好多好多人看到拍手叫好了,国内外著名专家竖起大姆指赞之“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国家领导人谆谆教导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

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世德堂两侧马头墙。

马头墙位于婺派建筑两层楼外墙顶部,因为层层跌落,分五级,故称“五花马头墙”,是婺派建筑区别于外地建筑的五大特征之一。

他的最早形象,有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的世德堂,三间三进二明堂带照壁,坐西北朝东南,占地995.5㎡,现存第二进诞生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然明清及民国初年有过几次治疗,其形其貌没有大改变。

丁俊清、杨新平著的《浙江民居》56页有张《老尹祠图》,是马头墙最早的画像。书中写到,老尹祠供的“老尹”是被誉为“布衣史学家”的尹起莘,生于南宋庆元元年( 1195 ),卒于南宋咸淳元年( 1265 ),图中落款“丁亥”是1287年,即尹死后第22年撰修《遂昌县志》之年。因此著者断定,此画是为尹建“老尹祠”落成恰逄修志的南宋庆丁亥年( 1287 ),是按实际形状绘制的,绝不会造假。

《浙江民居》中的马头墙老尹祠。

《浙江民居》中的马头墙东阳白坦务本堂。

婺派建筑的马头墙,堂兄堂弟表伯表叔极多,而且各有各的昵称。例如有的叫“朝笏式”,有的叫“鹊尾式”,有的叫“草龙式”,有的叫“印斗式”,有的叫“漏空花脊式”,有的叫“灰塑花脊式”,除此之外还有“蛟龙纹式”“凤凰纹式”“卷云纹式”等等。其中以四平八稳的“朝笏式”最为常见,端头翘得高高的“鹊尾式”最为显摆,尾巴显现特别精致的“草龙式”最为俏皮,脊背上加以漏空砖雕的“花脊式”最为华丽。这在外头,很难看到如此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遗憾的是我们尚末查明他们的身世,甚至连“五花马头墙”为什么“五”字开头都不知出之何因。笔者估摸,会不会与“三山五岳”“九五之尊”“五行八卦”“五谷丰登”“五子登科”及“五光十色”“五合六聚”等吉祥文字有没有关系?或者是他们祖上从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卷棚顶排下来轮到五花马头墙正好是老“五”之故,不知道。因为史书无有明文记载。至于是不是与阿房宫“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八面玲珑、凛凛然不可侵犯有么干系,更不敢瞎猜。 

五花错落,左右对称,端部高翘,昂首蓝天,叠涩之下有墨线或抛方位有框式水墨画,是婺派建筑马头墙形象的总特点,或谓之标配。其中五花错落,端部起翘,从而形成昂首蓝天的动感,特别给人正能量,这一点是最最明显的特征。

我给婺派建筑马头墙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他好像我们婺剧中身着白甲白袍、背负威风凛凛四面靠旗的三国名将赵子龙——七尺身躯伟岸俊挺,两道浓眉利剑出鞘,可谓之文武双全、英姿勃发、威风凛凛、完美无缺,是有史以来有口皆碑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尽忠报国的大忠臣代表性人物。

而且婺派建筑马头墙,还颇似融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于一体的金华婺剧,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刚柔互济,别具风采。所以,笔者曾称撰文称婺派建筑是凝固的婺剧乐曲。

唐宋以降,婺派建筑宏观上讲吸取了南北文化精华,中观上融汇周边浙、皖、闽、赣各家特色,微观上发挥并升华了地方的文化优势,所以造型优美,内涵深厚,传承久远,千百年的长盛不衰。

因此笔者觉得,我们婺派建筑的五花马头墙,以其造型俊美的独特性,动感别具的可识别性,形象响亮的可记忆性和文化精神的不可替代性,可以称之为八婺大地的文化形象标志。

他,千百年的不怕狂风暴雨,千百年的不怕烈日酷虐,千百年的不怕雷霆万钧,千百年的不怕冰霜严寒,千百年的不怕天昏地暗,千百年巍巍然的衣冠楚楚,彬杉有礼,仰望星空。即便那年那月那日曾经被雷电击倒,也绝对地没用多久时日,他又温良恭俭让的重新站起来,重新昂首挺胸地守候他的家园,恭迎他的八方来客。

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处于大宅院轮廓线最顶部,像高高矗起的立体广告,远远地就能让人看到他的标致,他的俊美,他的伟岸。走近了又可以欣赏到他,融砖雕、瓦雕、灰塑、壁画、水墨等等艺术于一体的精致细腻之美。当然,特别了不起是以昂首蓝天的形象,给人有提振精神,拓宽视野,笑傲天下的气势。

婺派建筑马头墙有时候单枪匹马的出现,有时候以三五成的组群出现。前者像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头颅高昂,鬃毛飞扬,四腿修长,蹄子宽大,显现着特别矫健之美;后者似同明代画家冯宗画笔下的八骏图,或长途跋涉,或闲庭信步,或仰首长啸,或四蹄生烟,无不栩栩如生,活龙活现。

诸暨斯盛居宅马头墙。

嵊州民居马头墙。

东阳前宅让德堂。

《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卷显示,110多个主要姓氏的东阳人,其中80多个来自遥远的北方。他们一个个多是南迁而来的皇亲国戚,士大夫,或者名门望族。现存数以万计的婺派建筑马头墙大宅院,全是他们带着钱财、带着营造法式、带着大木做法,辛辛苦苦为子孙后代创造起来的生存空间。

这许多宏伟壮丽、气势豪迈的五花马头墙,暗含着皇亲国戚、士大夫、大家族们从千里之遥的北方奔来,从北方辽阔的高原奔来,从北方飞檐翘角的宫殿奔来,从北方森严壁垒的官邸奔来的秘密。

这些北方皇亲国戚名门望族们,因为避难,因为逃荒,因为求学,因为拜师,因为观光,因为在南方为官任满留住,因为远行路过等等等等原由,看中八婺大地的好山好水,看中八婺大地的物产丰富,看中八婺大地的四季平安,卜宅定居下来。 

因此可以用一句话归纳:似飞如跃的马头墙,内藏着他们选择此地作为发子发孙发族所在的、我们婺派建筑先祖们的内心独白。

难道不是吗?

他,与中轴定位、左右对称、外形方正的婺派建筑融为一体,由尔成为我们八婺大地先祖教育儿孙后代堂堂正正为人,响响亮亮处世的立体家书。

他,迎狂风,顶暴雨,不会低眉顺眼事权贵,不会贪生怕死畏豪强。

他,有陈亮拔剑斩马首,“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果断吗?他,有宛如出身“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家的范浚留下“朱子三方地,朝廷七聘家”的奇闻吗?他,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无惧威胁和利诱的秉性吗?他,有明代抗倭英雄军事天才戚继光,“东回地轴山河固,西拥天关宫阙尊”的威严吗?他,似明代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垂垂老兮,因与魏忠贤不合而去职还乡当农夫呢?

难道,不是吗?

宁折不弯的马头墙,有时侯他很孤独。

因为很多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子孙们,由于工作忙、开会忙、学习忙、出差忙、赚钱忙,然后还有操麻将忙,打双Q忙,健身忙而顾不上,于是生在屋中不知屋,压根儿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怕千辛万苦地立在人间,压根儿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屈不挠地立在人间,压根儿不知道他为什么无时一刻不摆着横刀立马、整装待发的架势。

于是乎!只好孤芳自鸣,只好自我欣赏,只得孤苦伶仃, 只得独立寒秋,在风雨中苦度余生。

难道不是吗?

我想,答案不应该是肯定的。

因为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暴雨中,其实他是硬骨头,大将军。

因为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严冻时,其实他是领头人,大勇士。

因为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明月下,其实他是真君子,大丈夫。

因为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艳阳里,其实他是伟男子,大帅哥。

我们走近他,阅读他,怜爰他,迟早有一天会了解他。

我们婺派建筑的马头墙,定然可以成为八婺大地最具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写于乙巳年龙抬头之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