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晚的舞台上,机器人惊艳亮相,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与此同时,DeepSeek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日,记者通过多方走访,深入了解了AI在诸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探寻其带来的变革与机遇。
10分钟改完全班作文
“以前光批改一篇作文就要花20多分钟,现在全班的作文从上传到出批改结果,整个过程才不到10分钟。”城东小学教师杨洁感慨道,在学校引进“AI作文”批改系统后,教师批改作文效率大幅提升。
“AI作文”批改系统是什么?如何运行?效果如何?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来到城东小学一探究竟。
“我们学生刚完成了第一单元的作文,正要进行AI批改。”拿起手中学生提交的作文答卷,杨洁老师向记者展示了AI批改的流程。她先对学生作文进行了整体预览,然后在手机上打开了“AI作文”批改系统,选择对应的单元作文主题创建作文任务。将一叠作文纸放在扫描仪器上后,系统立即开始了AI批改。短短几分钟,系统快速识别各种手写字体,改完了全班40篇作文,不仅直接标出了书写、病句等基础错误,还提供了结构、立意等针对性修改意见,经过教师审核修正后,即可生成导出报告。“AI批改不仅提升了老师的批改效率,而且批改更加精细,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家长也能通过报告对孩子进行辅助指导。”杨洁介绍。
“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作文批改任务重、周期长的痛点,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为师生提质减负。”城东小学校长金国永介绍,去年11月起,在市教体局推动下,学校引进了“AI作文”批改系统,从班级试点逐渐向全年级推广,不断探索新时代教学模式。此外,城东小学依托互联网+课程与智慧云课堂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通过AI运动系统、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学校更精准地把握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策略,而AR实验室、创客空间,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记者从市教体局了解到,我市以“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建设为核心,推动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2024年,我市成功入选首批“央馆领航社素质课”试点区,5所试点校依托课后服务开展AI素质课程。全市初中学校通过“智慧作业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切实为学生减负;高中学校则引入“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潜能,开拓自主学习新空间。浣东初中创新运用“AI口语训练”系统和“诸有心育”平台,覆盖全校2000余名学生。目前,该校学生口语评测成绩跃居同类学校前列,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100%。此外,全市新建校实现了智慧体育全覆盖,部分学校通过智能设备为学生打造趣味化运动场景,形成了“AI+教育”的特色发展格局。
秉持“为未来、向未来、创未来”理念,我市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2023年至今,我市已建成5个科普实验室、5个机器人实验室、17个AI创新实验室及57所无人机试点校,形成“实践、探索、创新”体系。通过人才引进,组建137人师资团队,并得到30余位校外专家的支持。我市还承办了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国家级、省级活动6场,持续扩大科创教育影响力。今年5月,我市还将举办浙江省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竞赛,预计超1600人参加。2024年,在国家级赛事中,我市2支队伍荣获“创新之星”最高荣誉,1支队伍荣获“核心价值之星”,7名学生斩获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无人机编程挑战赛一等奖。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探索,实现‘技术赋能、师生共进’,为全国县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鲜活样本。”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西施和王冕都来“讲故事”了
“诸君安好,吾乃王冕,西施故里,浙江诸暨‘枫桥三贤’之一,生于七百年前之元朝,平生最痴画梅事……”近期正是梅花盛开时节,由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并制作的《AI诸暨:王冕“话”梅》视频火了,通过AI与实景镜头交织组合,既还原了古代王冕形象,又展现了现代诸暨的梅花盛景,实现虚实相生的效果。这一方式不仅展现了诸暨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一种生动方式吸引了观众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诸暨历史文化的兴趣,推动文化的传播。视频下方,网友纷纷留言,“AI串古今,笑谈春风里”“王冕活了”“欢迎来王冕故里赏梅”……
实际上,传统文化与AI新浪潮的邂逅早已在诸暨悄然上演。2024年诸暨西施半程马拉松期间,利用AI技术制作的《西施夷光》《西施的朋友圈》等一系列短视频,通过现代脚本还原历史人物,迅速成为了传播诸暨文化的新载体,赛事期间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春节期间,虚实结合的《当哪吒遇上诸暨元宵民俗踩街,开舞!》再次火爆全城,成为诸暨人朋友圈的热门话题。“AI视频领域的技术迭代非常快,短短几个月,视频的运动效果就有了显著提升。”市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拥抱新技术,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AI融合的新路径。
用AI制作的文旅视频也在市民群体中流传开来。市民杨新华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近期,他自学AI视频制作,自制了一条AI次坞文旅宣传短片,把次坞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变成了毛茸茸的卡通形象。“现在AI视频很火,我就想研究一下。我们有一批爱好者一起研究,互相讨论学习。”杨新华说。网友“番茄摄想”把诸暨的浣纱大桥、西施雕像、西施大剧院等地标建筑,通过AI一键转化为春暖花开模式,观众仿佛身临童话世界。
“AI这个现代科技的代名词,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学习能力,正在为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抚过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让古老的技艺和故事重新焕发光彩。”诸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卫明表示,希望通过AI技术,将诸暨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戏曲等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医生有了“小助手”
基层医疗服务是医疗体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2024年8月,诸暨市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融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实践,入选了全国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这个由诸暨市卫生健康局和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项目,基于医疗机构门诊数据、体检数据、个人就医数据等,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基层医生提供科学问诊、精准诊断、合理用药、智能随访等智能辅助决策服务,着力提升诊疗规范性、促进医疗数据共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该项目通过搭建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与现有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系统(汇聚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健康大脑”、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浙医互认”、医院信息系统等)之间的数据高速通道,实现病历、影像、公共卫生等医疗卫生数据及知识库的融合互通。并结合医疗卫生数据流通的“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应用—质量提升”闭环管理机制,构建“数治、数知、数智”三层治理体系,实现数据的规范统一和精准治理。据悉,这种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患者的检查、检验、用药及健康档案等信息,可以实现医生问诊过程中,根据问诊逻辑提示病情问诊,协助医生对病情进行合理诊断,提升病历书写规范性和质量等。
对于其中的医疗信息安全问题,该项目运用数据脱敏、数据加密、数字水印等技术,保障数据在产生、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隐私安全,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实现数据流通与应用“可防、可视、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