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中华传统的“龙抬头”节日来临。此时,春回大地,草木初醒,柳芽鹅黄初绽,野菜新叶萌动,玉兰花开惊鸿。
“龙抬头”节,源于中华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龙”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二月初二,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为祈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把“龙抬头”这天视为吉日,又称青龙节。
二月初二,大地复苏,雨水增多,春耕时节来临。在远古时期,农历“二月二”有祭祀土地神习俗。唐代,为鼓励农耕,唐德宗采纳宰相李泌建议,将农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后来节日改为二月初二。李泌,曾来到杭州担任刺史,在杭州构筑了六口水井,并以管道引西湖水入井,解决居民饮水问题,杭州人民为纪念李泌,在解放路西段井亭桥边建了一口相国井。据李泌建议,为鼓励农耕,“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刀、尺,以表裁度;百官要献农书,以表务本;宋代,“中和节”民间有“献生子”习俗,人们用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
中和节食俗
唐代,“中和节”有吃太阳糕习俗。传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神生日,这一天,民间百姓要祭祀太阳星君,并制作“太阳糕”来作为供品。太阳糕通常用糯米粉加糖和成面团做成小饼,五枚一层叠放后,上面会画上太阳或金色公鸡图案代表太阳神,有“太阳高升、步步高”“金鸡报晓、日日好”寓意。传说,金色公鸡是阳刚之气的化身,是太阳神后裔。
唐宋时期,“中和节”有迎祭“富神”、吃“富贵果子”等习俗,“富神”亦称“财神”,“迎富贵”有祈求富贵寓意。“富贵果子”是甜食面点,有“生活富足甜蜜,富贵常相伴”寓意。当时,二月二日又称“挑菜节”,百姓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时,沿途会挑选一些鲜嫩野菜采摘回家,在门前拜祭,因“菜”字与“财”谐音,挑菜有“迎富贵”之寓意。
“二月二”食俗与往事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民间在这一天有许多与龙相关的食俗:人们将水饺称为“龙耳”,将米饭称为“龙子”,将馄饨称为“龙牙”,将面条称为“龙须面”,将饼制成龙鳞饼,以示吉庆。小时候,每到二月初二清晨,奶奶会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其中龙鳞饼是将面团擀成薄片,撒上葱花,卷起来切成小段,压扁,在上面划上纹路,下锅油炸,出锅后,金黄酥脆,吃上一口,香脆无比。
“二月二”有“炒豆驱虫”等习俗,“二月二”期间,正值害虫苏醒之时。古代,家家户户会用炒豆来驱虫。小时候,“二月二”这天,奶奶在厨房炒糖豆之时,香气会让我直流口水,奶奶抓了一把带着余温的糖豆给我,我咬在嘴里,口中顿时充满了香味。傍晚时分,天边飘来几朵云,奶奶说,这是龙带来的祥云。夜里,下起春雨,我躺在床上,听着雨声渐渐入眠,龙鳞饼、炒豆的香气始终在我脑海回绕。
二月二,芥菜尤为鲜嫩,古代民间有“二月二吃芥菜饭”习俗,芥菜与“借财”谐音,有“纳财”寓意,“二月二吃芥菜”有祈福纳财之吉祥寓意。传说,吃了芥菜饭,小孩不生疮。小时候,奶奶总会用新鲜芥菜烧制成芥菜饭给我吃,香喷喷芥菜饭吃在嘴里,暖在心里。如今,芥菜饭是温州著名的美食,加入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配菜,拌在一起,饭松菜嫩,香甘爽口。传说,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曾到浙南农户吃过这道菜,赞不绝口。
芥菜饭、雪菜与榨菜往事
芥菜,早春开花,花小,黄绿色花瓣有丝丝清香,芥菜鲜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腌制后,就是常吃的雪里蕻,又称雪菜,其味鲜美可口,是杭州著名的片儿川面必不可少的食材。小时候,奶奶常用雪菜炖豆腐、炒肉,做成鲜美的菜肴。
榨菜,是芥菜的变种鲜菜头的根茎,因腌制时需用压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故称“榨菜”。鲜菜头可做小菜,配肉炒或做汤,风味鲜美;腌制成榨菜,质地脆嫩,营养丰富。榨菜最早出名的是重庆涪陵榨菜,近年来,嘉兴、宁波(余姚)等地榨菜也开始出名。多年前,受当地农业部门领导邀请,我曾去余姚榨菜产区调研,发现当地榨菜风味独特,味道鲜美、香浓、甘鲜,可作休闲食品。其中,“备得福”品牌寓意吉祥,与英语beautiful(美好)谐音,深受人们喜爱。
榨菜味道,在我童年记忆里,总是与泥土芬芳联系在一起。小时候,邻居王大妈家有位农村亲戚,每到秋冬季节,总会给奶奶送来许多带着泥土的新鲜榨菜,一个个饱满的根茎,像可爱的胖娃,经过奶奶清洗、晾晒、切块,撒盐,层层码进陶罐腌制一个月后,打开陶罐,榨菜香气便扑面而来。腌制好的榨菜,咸中带鲜,脆中带韧,奶奶常把榨菜切成细丝,拌上香油,撒上葱花,变成一道美味可口的小菜。
奶奶制作的榨菜,有家的味道。小时候,学校郊游,奶奶总会给我带上榨菜。后来,我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每次出差,总喜欢随身带上几包榨菜。如今,榨菜包装越来越精美,味道也越来越多样。然而,在我心中,最难忘的依然是奶奶亲手腌制的榨菜,美好味道,早已融入了我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