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守护校园餐安全,“组合拳”既要打准更要打久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2-27 03:42全网传播量3万
    00:00
    00:00
    01教育部近日强调中小学校园餐管理,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严管食材全流程,建立长效机制。
    02各地试点“校长陪餐制”,校长需与学生共餐,强化责任意识,成为校园餐桌的“守护者”。
    03新部署紧盯采购、贮存等五大环节,确保食材安全,如浙江“阳光厨房”直播后厨,山东“季度体检”制度,织就校园餐安全网。
    04广州某中学引进AI系统,某地学校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食材数据,科技助力校园餐安全监管,让监管更聪明、更高效。
    05杭州等地学校举办“食堂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菜单制定,形成社会共治格局,让校园餐成为“放心餐”。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校园食堂飘出的饭香,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牵挂。近日,教育部针对校园餐管理划出重点,强调夯实中小学校主体责任,重点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意识。从明确校长责任到严管食材全流程,从建立长效机制到全面查漏补缺,这份部署看似“常规动作”,实则传递出强烈信号: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单靠某个环节发力远远不够,必须打出责任、监管、技术及社会共治的“组合拳”,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闭环。

    校园餐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责任。之前个别学校出现“发霉面包”“过期牛奶”事件,往往与校长责任缺位有关。此次新规将校长定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对采购、加工等环节签字确认,就如同给食堂安全上了把“责任锁”。近年来,各地试点“校长陪餐制”,要求校长每天和学生吃同样饭菜,让责任意识从文件走进现实,倒逼校长真正成为校园餐桌的“守护者”。

    其实,食材从田间地头到学生餐桌,每个环节都可能潜藏风险。此前有学校曾因配送车辆温度失控,导致食材变质,凸显流程管控的重要性。新部署要求紧盯采购、贮存等五大环节,就像给食材装上了“追踪器”。若每个土豆都能查到产地,每袋大米都有“电子身份证”,食材安全才算有了实打实的保障。

    过去,某些地区出现校园餐安全问题后,往往“严查三个月”,可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此次针对这一顽疾,教育部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变“救火”为“防火”。比如浙江推行“阳光厨房”直播后厨,摄像头24小时盯着厨师操作;山东建立“季度体检”制度,第三方机构定期抽查食堂卫生。这些制度在校园餐领域织就了一张安全网,让监管不再是“猫鼠游戏”,而是化作了日常规范。

    如今身处数字时代,校园餐安全自然离不开科技支撑。广州某中学引进AI系统,自动识别食堂人员是否戴帽、口罩;某地学校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食材流通数据,篡改记录即刻报警。这些“黑科技”就像给监管插上了翅膀,让问题发现得更早、处理得更快。有了科技的助力,校园餐安全监管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当然,社会共治是食品安全的突破口。因此,校园餐不能关起门来搞,家长的眼睛才是最好的监督。在杭州,不少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食堂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菜单制定。这种“透明厨房”的做法,既消除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差,也促使食堂不断提升饭菜质量。当家长群里的“随手拍”变成监督利器,当学生打分影响食堂考核,大家共治共享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守护校园餐桌安全,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从压实责任到智慧监管,从制度完善到社会共治,这套“组合拳”既要打得准,更要打得久。只有把每个环节的“螺丝”拧紧,把每项措施的“发条”上足,才能让校园餐真正成为“放心餐”,校园里的每一顿饭才会充满温暖和安心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三只狗狗,折射城市“三味”
    潮评丨追捧“银行土”:当心有人缺德有人缺心眼
    潮评丨AI人才培养要快也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