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南麂70年丨一只鸟,如何诞生新“神话”?

    潮新闻 策划 殷诚聪 钱忠秋 记者 甘凌峰 共享联盟·平阳 林斌 郑小巧 制图 蔡卓凝2025-02-26 23:35全网传播量13.3万
    01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麂岛,标志着浙江全境解放。70年来,南麂岛经历了从原始渔业捕捞到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的转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2南麂岛因其丰富的贝类和藻类资源被誉为“贝藻王国”,1990年成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通过分区管理和一系列专项行动,海岛环境得到改善,村民收入提升。
    03南麂岛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新鉴定生物达1170种,鸟类种类数量从23种增至12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的成功招引和孵化,体现了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
    04南麂岛正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电子眼远程实时观测,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如今,南麂岛已成为绿色、智能的海岛,获得多重荣誉。
    05村民生态意识觉醒,主动加入生态保护行列,如清理海飘垃圾等。保护区管理局还致力于新物种的鉴定和引育,提高了南麂岛的知名度,汇聚了更多保护力量。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平阳县南麂岛,意味着浙江全境获得解放。值此浙江全境解放70周年之际,浙报集团温州分社记者走进南麂岛,带您循迹来时路,共同感受这座最美海岛的沧桑巨变。

    海鸟繁殖季即将到来,来碧海仙山应聘“最诗意岗位”。2月24日,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招募公告如期而至,其中将在南麂岛招募4名海鸟监测员。这已经是南麂岛连续第三年为中华凤头燕鸥设专人陪护。

    南麂岛位于台湾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是海洋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尤其贝类及和大型底栖藻类分别占全国贝藻类种数的15%和25%,约占浙江省贝藻类种数的80%,被美誉为“贝藻王国”。渔业资源丰富,原始的渔业捕捞一度是岛上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南麂岛的保护和开发之争由此上演。

    中华凤头燕鸥 何既白 摄

    1990年,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成立。作为30多年的老执法队员,鲍向前感慨于这些年来的变化。“以前执法艇又破又小,比违法渔船还小,撞一下就倒了。”抓不住,还没有执法记录仪等取证设备,一度令他们头疼不已。

    但最苦恼的,是理念的冲突。“潮水一退,妇女们就下海挖螺,拉都拉不住。”在村民们看来,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的讨生活方式。要生态还是生活?理念的认同,并非一蹴而就。

    两种理念的合二为一,始于20年前“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的提出。南麂列岛实施分区管理,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其中仅实验区可适度开发。门屿尾核心区整村搬迁,垃圾外运清零、交通秩序整顿、无废海岛建设……在一个个专项行动之后,村民们惊奇地发现:海岛变美了,他们的收入也变高了。不再靠讨海生活,转型文旅和生态养殖,村民们走上了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不再需要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个个村民主动加入了生态保护的行列。“我们定期在沙滩等处清理垃圾。”东方岙村党支部书记郑荣贵说,他们村共有5个人加入了海之梦环保协会。大家组建了微信群,一旦发现有海飘垃圾堆积等环境问题,立即发群里组织清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南麂岛。 林鑫 摄

    村民的生态意识觉醒,这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保护什么。”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所所长陈万东说,新物种的鉴定和引育是工作的重点。他们已经与中科院海洋所、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十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创成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温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拿起物种名录,陈万东告诉记者,有1170种生物是保护区成立后新增鉴定的,其中南麂侧链藻、南麂蹄状藻等微小型藻类为世界首次发现,并以南麂地名命名。鸟类种类数量记录稳中有升,从原来的23种新增至121种,包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黄胸鹀、中华凤头燕鸥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名贵”动植物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南麂岛的知名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汇聚了更多的保护力量。

    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全球仅200余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2023年,南麂岛首次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当年招引当年就成功孵化了一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中华凤头燕鸥属于‘独生子女’,一窝只产一枚蛋。”陈万东说,为了让中华凤头燕鸥来安家,他们也是下了“血本”。在平峙岛上放置假鸟、播放鸟叫声,周边海域禁止捕鱼、通航船只禁鸣喇叭,捕鼠、给蛇搬家,这些只是基础性工作。他们还联合国网平阳县供电公司落地了国家电网“绿电方舟”项目,通过光伏、储能设备建设零碳微电网,在不打扰鸟儿的前提下,实时观测其活动规律。2024年,再次招引中华凤头燕鸥6对,孵化3窝。

    不打扰,体现了南麂生态保护观念的进一步转变。2月18日,陈万东来到大沙岙水域,考察水下监测点的布置,随行的还有电子科技大学和电信部门的专家。陈万东说,科研人员采样也是一种干扰。他们正在给天空地海装上电子眼,纳入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科研人员和游客就可以通过镜头远程实时观看。”

    安装红外线相机。

    乘坐100吨级的执法艇,鲍向前和队员们又一次巡逻在南麂附近海域。海水湛蓝,海鸟翱翔,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中国十大最美海岛、全国“和美海岛”和“美丽海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多重光环加身,一个绿色、智能的南麂岛正向我们走来。

    (图片由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纪念浙江全境解放70周年丨南麂岛:红色记忆 绿色新生
    相关新闻
    南麂70年丨一条暖流如何孕育“最美海岛”?
    南麂70年|一条海缆如何链接起美好生活?
    南麂70年|一片相思林,如何寄托70年两岸乡愁?
    南麂岛解放70周年:“最美海岛”焕新记
    04:37
    一只大鵟的自述:“生命鸟巢”里的幸福“鸟生”
    02:19
    浙报深读丨海湾靓了,浙江又有3地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总数居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