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绵绵的时候,柳树从睡梦中渐渐苏醒过来,睁开了迷迷蒙蒙的双眼,在寒风中舒展着它那柔嫩的腰枝,即将吐出翠绿的新叶,向人们传递早春的气息。烟雨蒙蒙的西湖,是春光乍泄的舞场。
梅花在哪里,春光就在哪里。西湖的梅花远没有超山、西溪那么壮观,它妙在一个寻字。寻西湖梅影,绕不开湖上四大名庄,也就是刘庄、汪庄、蒋庄、郭庄。这是过去许多年前老底子杭城人的俗称。
刘庄,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国宾馆,是广东巨富1898年高价买下并打造的丁家山南面紧傍西湖的“水竹居”,也就是“刘庄”。这里面好些地方种有梅花,我喜欢水竹居边的梅花,红花与绿柳,照在水里能看得你出神,重点是没有人打扰。宾馆靠近湖边的梅花,遥对着雷峰塔也挺文静优雅。毛主席入住宾馆时的读书处,现在是一个亭子,其他时间来,没多少氛围感。只有在赏梅季,才能有红梅扑面、春光四溢的豪情和气势。
叫着汪庄的名字,也许不大好找路。若说西子宾馆,出租车就会把你送到南山路,进入雷峰塔和长桥公园中间的一条林荫小道。湖岸线比西湖国宾馆还要长的“汪庄”,找寻梅花得费上一些劲,一个人在里面的小茶园或者乾隆钓鱼台之间穿梭,还是能看到孤零零的几株梅花,你来或不来,它都静谧地守望着这一片西湖岸。
西子宾馆的前身,是原安徽茶商、汪裕泰茶庄庄主汪自新,他于1927年买下这一座临湖的别业,过去以种植和经营绿茶庄而闻名。庄内专门供应西湖龙井名茶,并辟有试茗室。即使现在来茗室小坐,也能看到绿油油的茶地上,那株迎客松一般的小红梅。虽然,早春园内斑斓的花卉并不多,茶花时而可见,与梅花零星点缀,感觉动人颜色不须多。
因为刘庄和汪庄,如今都是杭城数一数二的顶级宾馆,除了真的要入宿吃饭消费,平时难得一见其中的梅花之美。相比之下,另两个向大众开放的蒋庄和郭庄就亲民得多。
蒋庄,是花港观鱼里的园中园,现在被作为马一孚纪念馆,藏于面临苏堤的花港入口左侧。不知何故,里面除了一株开花最早的蜡梅,竟然没有种上梅花树的!好在,花港里面的一干梅花,很有些妙趣,抵消了我的心头之憾。
魏庐也是花港观鱼里的园中园,与“蒋庄”隔着几分钟的路,是一个三面被翠竹环抱的雅致小院。里面亭台错落,叠石成趣。一株红梅缀于水庭边,碧水照花影,红鲤池中游。履径寻芳水中央,幽香闲情拂面来。
湖上春色渐渐归,碧水溶溶绿于染。蒋庄后面有个印影亭,立于红鱼池畔。站到小亭对面看过来,头顶上这一株梅花,旁斜开挂,与眼前绿盈盈的方池秀水相配,犹似描上了动人的眉目。这是最有早春季节感的一刹那,以前几次来,都没有感到湖水有这么绿,梅花有这么红!
花港里的梅花以少胜多,一枝枝所处的位置很有特色,或者掩藏于石桥,桥洞下梅与倒影两相欢,游人走过桥上,似是从烂漫的春光里姗姗而至。或者长于池边,与红锦鲤、对岸的竹影长廊相互呼应。
红鱼池中的水影,倒映着这个时节特有的光影。大多数树影瘦骨嶙峋,小鸭和鱼儿游过树影,感觉是鱼在天上、树种水中的错位感。尤其一群群红锦鲤,游过的刚好是墨绿色阴影部位,看上去一尾尾更透红鲜亮,生气盎然。
我就很喜欢这种文文静静的一抹红,于水阁垒石之间,如涂抹于画中的底色,水影中的梅花格外水灵润湿,吸引着更多的红锦鲤前来,比庭内的倒影多了些灵动兴意。红锦鲤们似乎捕捉到了寒湖里的丝丝温情,围着水中的梅影不停地打转,追逐,嬉闹。鱼乐知春近,这也算应了乾隆皇帝说的“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的早春梅花版。
与梅影一起荡着微微涟漪的,是冬日的瘦树,它们向葱茏华丽转身前,显露着最后苍凉的背影。小小水影,方寸之地,能看得到季节的轮回,草木枯荣,与鱼儿的欢欣。当然,还有赏景人照在水中的一脸愉悦。
花港观鱼公园有一个牡丹亭,亭下布置着以牡丹为主题的园景小品,常可见芍药、杜鹃、紫薇、海棠、红枫及五针松、白皮松、雪松等各类组合,形成万紫千红、四季常青的景观。
这个梅影坡,就是一小块用黑白鹅卵石铺成的仿梅平台,地上镶嵌的图案就是一株梅树,所以被马一孚先生命名为“梅影坡”,藏着林和靖的诗意。坡上种植的这株古红梅,形态非常奇特,枝干遒劲,凸显古人津津乐道的“疏、瘦、古”审美风格。
站在古梅下,看不到一般梅树上的大朵大朵的梅花,仅有稀稀疏疏、似有似无的梅影,点缀在蓝天下,神似画家寥寥数笔的勾勒。“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没错,赏这株古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梅花也是万里挑一呀。
湖水虽然还有些清寒,但多了些绿意,墨绿如翡翠,温润堪入图。湖中蕴藏着隐隐的淡红,犹如施了一层薄薄的粉黛。往岸上瞧,原来是一树的红梅开始凋落了,水光中是红梅的身影呀。这一位古典装束的女子,也不知她来写真,还是游玩,一个人独坐湖边,凝视着眼前的湖光,静静地安享着恬适。这画面,让我毫不犹豫地靠近她坐的一条小路,远远的将这一幕摄于镜中,顾不了更佳的角度,我怕一不小心就会消失了。
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宋代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词中的一句:“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这原是一首描写游子春日思家的词。梅花初落,庭榭之间余香犹存;芳草已长,池塘岸边一片新绿。这个古装的美人在想着什么呢?
西湖赏梅,郭庄胜在精巧典雅。它始建于1907年,民国期间,杭州商人宋端甫将院子卖给汾阳籍贯人士郭氏,就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郭庄是西湖园林中最具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园林,“环水为榭,雅洁有似吴门之网师,为武林池馆中最富古趣者。”
现在看到的郭庄是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设计的。它巧借湖对岸的苏堤秀色,坐揽双峰云烟,远眺宝石山倩影,漫步其中,步移景异,我一年四季不知来过几回。梅花好像是这里的私藏宝物,数量不多,株株知性优雅,它们环绕分布在亭廊水榭旁,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清秀高洁。在这里赏梅,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古典之美。
一枝枝红梅,旁斜侧逸,伸向湖水和池边,娴静淑雅,毫不张扬,正应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静静地观,细细地品,不由得放慢脚步暗暗地欢喜。
“疏影离奇色更柔,谁将红粉点枝头。”将梅花与匾额同框,梅花就多了一份端庄的典雅美。赏心悦目亭处在郭庄的假山上,可举目尽览里西湖,将眼前的梅花映于镜前,小亭子无端的就飞扬起来。落此雅座品茗,外赏湖光无敌,内觅红影疏朗,内敛和盛放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与郭庄的梅花有得一拼的是相隔没几步的湛碧楼梅花,春节过后就会成为杭城摄影人的心头之爱,每天不知有多少人前来观赏拍摄。这株与湛碧楼同年的老梅,只有四十多岁,老干虬枝,盘龙错节,立于池中,得了湖水的滋养,开得特别耐久,即使到了早樱季,它还没有老去。今年这里重新装修只能远远地凝望一阵子,像是来看望一位故友。
西湖西线的都锦生故居里,是一个小众的赏梅点。这株红梅就长于二进园子的正房前,树形非常华美,差不多盖了半边天。白墙黛瓦之间,藏着盛开的红梅,姿仪丰盈,花团锦簇,从门洞、窗棂观赏,早春的氛围感拉满。这么一株孤梅,不独杭城人热观,连一对外国游人也早早来打卡。
从西湖南线来说,最惹人眼目的,得说长桥夕影亭边的梅花。它是南山路上最闹猛的观景点,立九曲长桥,赏西湖落日,拍秀美剪影,是许多来杭旅游人的共识。亭边红梅绽放,早春的气息飘荡在湖畔,雷峰塔沐浴在一片春光之中,风情绰约,格外迷人。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每次来杭州,都要去西湖附近的慧因高丽寺。他说:“我独爱这个地方,古寂融融啊。”我因为寺内的一副楹联,又进去赏了一次早春之梅。联上说:“湖头灼灼浓春色,殿角离离淡夕阴。”早春伊始,西湖游人又摩肩接踵,而寂静的寺院内,只看见夕阳徐徐西下的梅花。动与静,红尘与佛门,对比感很强烈。
春日的静好,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地方。无论从小桥上走过,还是恬适安享山光水波里的梅影,抑或看着一只鸳鸯落单了,迷失在春光融融的湖上,都是不由自主的怦然心动。此时此刻,在旁人眼里,自己何尝不是已处于“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的“梅好”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