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从“丑”到“萌”

潮新闻 魏斌2025-02-26 05:04全网传播量10万
00:00
00:00
01春节申遗成功后首个蛇年春节,各地推出创意蛇年吉祥物。北京王府井“蛇墩墩”热销,但设计遭吐槽,形象怪异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02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如神秘、起源、繁衍、守护神及好运等,既有正面寓意也有负面形象,充满文化张力。
03文学与艺术作品中蛇的形象丰富多样,从《诗经》到现代诗歌,从志怪小说到经典IP《白蛇传》,蛇激发无限创意。
042025年春晚官方吉祥物“巳升升”设计灵感源自三星堆青铜蛇,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05蛇年吉祥物设计应回归传统审美,融合现代元素,深挖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并突出地域特色,展现地方魅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之时,乙巳蛇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春节吉祥物是新年的使者,可蛇的形象可能并不讨喜,为了迎接这一特殊年份,许多城市使出“浑身解数”,塑造了各式各样充满创意的蛇年吉祥物。

在北京王府井,“蛇墩墩”系列产品销售火爆;上海豫园,以蛇为主题的彩灯造型别具一格;浙江杭州,蛇年生肖公交巴士引来众多市民合影打卡。然而,当我们满怀期待地看向蛇年吉祥物时,却惊觉这些吉祥物与大众内心所追求的审美似乎有些偏差,让人喜欢不起来,引起大家的吐槽与热议。

形象设计怪异。许多蛇年吉祥物的设计在形象上令人大跌眼镜。一些设计师似乎过度追求创新与独特,却忽略了大众对于传统生肖形象的基本认知和审美习惯。比如,有的吉祥物将蛇的形态进行了过于夸张的变形,眼睛、嘴巴等五官也被设计得极为怪异,完全失去了蛇原本灵动、神秘的美感。网民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称其“辣眼睛”“看着头皮发麻”。

缺乏文化内涵。除了形象设计的问题,不少蛇年吉祥物还被诟病缺乏文化内涵。它们仅仅将蛇的形象简单地拼凑、组合,没有深入挖掘与蛇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俗文化等元素。有些吉祥物只是在颜色上采用了与新年相关的红色,再加上一些简单的装饰,便冠以“蛇年吉祥物”之名。这样的设计显得空洞无物,让民众觉得缺乏诚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敷衍。

没有地域特色。在众多的蛇年吉祥物中,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地域辨识度不足。吉祥物设计不走心,难以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无论是南方水乡还是北方重镇,许多吉祥物看起来大同小异,没有突出各自的地域特色。这使得吉祥物失去了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价值,无法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一种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动物,这反映了人们对蛇复杂而多样的认知和情感。

神秘与敬畏并存。在中国丰富的神话传说体系中,蛇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有限,蛇因其神秘的外形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先民们崇拜的对象。比如,《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蛇形异兽,如“肥遗”“巴蛇”“长蛇”等,它们有的能口吐火焰,有的能吞象,充满奇异色彩。

蛇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类的起源和繁衍。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他们被视为人类的始祖,共同孕育了人类,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智慧之门。

相传龙是蛇图腾化的产物,古人认为蛇可以变化为龙,如《述异记》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因此,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的属相称为“小龙”。

象征与寓意交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具有多重象征。在民间信仰中,家蛇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能够驱赶邪灵,保护家人免受灾害。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会将偶遇的蛇视为吉祥之兆。如舟山东福山至今仍保存有古越民蛇信仰的遗风。在一些民间故事和习俗里,诸如“蛇盘兔,必定富”的民谚,蛇被视为好运与财富的象征。

然而,蛇同样承载着负面的寓意。在《圣经》中,蛇是诱惑夏娃吃下禁果的元凶,象征着诱惑与罪恶;在中国的一些寓言故事中,蛇也被描绘为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形象,这种负面的寓意可能源于蛇的隐蔽性和突然攻击的特点。这些正反两面的寓意,使得蛇在文化表达中充满了张力,既让人心生敬畏,又引人深思。

文学与艺术的演绎。在文学的殿堂里,蛇的形象更是被赋予了无限的创意与想象。比如,在《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将虺和蛇视为生女孩的吉祥征兆。在现代诗人冯至的诗歌《蛇》中,“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用“蛇”这一形象来比喻自己的相思之苦。

在一些志怪小说中,蛇还承载着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比如,白蛇的故事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田汉编剧的京剧《白蛇传》,再到后来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被不断演绎,成为经典IP。如今,我们游览西湖,总会被一丝丝“白蛇”“青蛇”的千古情缘牵动心旌。

在艺术领域,蛇的形象更是被赋予了无限创意。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陶瓷、织绣,蛇的灵动线条与神秘气质,激发了艺术家的无数灵感。从二里头文化中的龙蛇纹饰到商代青铜器上的蛇形图案,从汉代的画像石到唐代的壁画,蛇的形象频繁出现,或缠绕、或游走、或昂首吐信,每一种姿态都透露出不同的情感与力量。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5年春晚官方吉祥物——“巳升升”,它的整体形象寓意万物生生不息,其设计灵感就源自一条距今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青铜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蛇年吉祥物的设计,要以传统审美为基石,融入创新元素,使人们在看到吉祥物的瞬间,便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回归传统审美,融合现代元素。在吉祥物的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和回归大众对传统生肖形象的审美认知。设计师应以传统的蛇形象为基础,保留其身体形态、比例等基本特征,同时巧妙地融入中国古典线条、纹理、雕刻等元素。通过运用现代的色彩搭配、材质选择和造型技巧,使吉祥物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深挖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故事是文化的最佳载体。”为了让蛇年吉祥物更具魅力,我们要深挖其文化内涵,讲好背后的故事。从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到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再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一个元素都蕴含着无尽的魅力。当我们以“白蛇传”为灵感,将白娘子的温柔善良、勇敢坚韧赋予吉祥物时,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形象,更是在传承一段情感,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突出地域特色,展现地方魅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特色。”各地在设计蛇年吉祥物时,应充分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元素与蛇的形象有机结合。江南地区如诗如画的水乡古镇,精致典雅的宋韵文化,与蛇的形象融合,便能设计出具有温婉气质的吉祥物;而北方地区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热情奔放的民俗艺术,与蛇相结合,定能打造出富有豪迈气息的吉祥物。当人们看到这些吉祥物时,能瞬间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可以看到,蛇年吉祥物不仅是一个应景的象征,更是我们对新年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化。在大自然中,蛇有蜕皮现象,人们赋予其蜕变成长的涵义。乙巳蛇年,同样可以作为一个自我更新蜕变突破之年,愿我们都能在这万家灯火喜迎新春的时刻,“飞云当面化龙蛇”,翩然蝶变,喜见升卿。

(浙江文学馆   魏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