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一早,一辆载着各类生活用品的电动小三轮缓缓停在了镇海招宝山街道苗圃路2号居民楼下。码放整齐的成人纸尿裤、鲜甜可口的水果……这批物资是该街道胜利路社区残疾人专干夏黎明专门为社区残疾居民刘师傅准备的。
“他不方便行走,我就搜集一些日用品给他送去。”他双手提满物资,敲响了刘师傅的家门。
因幼时患小儿麻痹,夏黎明双腿落下终身残疾,给工作和生活都带来诸多不便。2006年,待业在家的他偶然看见区残联招聘社区残疾人专干,这为他的生活点燃了一丝希望。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选拔,他顺利入职家门口的胜利路社区,成为了镇海区首批残疾人专干。
这份工作并不容易。面对内心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沟通的“邻居”们,夏黎明抱以一百分的热忱迎难而上,将心比心,做起了残疾居民的知心人。每天一大早,他就驾驶电动小三轮穿梭在社区中,上门陪聊、送去应季蔬果、软糯汤圆、冬日里的腊八粥,不论酷暑寒冬、逢年过节,十九年来从未间断。谁家轮椅拐杖坏了,谁家有生活困难了,他都一一记在心里,第一时间向社区和残联反映。日复一日的诚心叩开了社区残疾居民的心门。
一进门,夏黎明一边熟练地为刘师傅洗起了水果,一边话起家常。刘师傅告诉记者,最开始他很抗拒接触陌生人,夏黎明日日都来,用亲身经历鼓励他乐观自强。渐渐地,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障碍也消失了,“我们一起说说笑笑,日子也变得快活、有趣了。而且我们年龄还相仿,跟亲兄弟一样!”
除了刘师傅,被夏黎明时时记挂在心的残疾居民还有百余人。“张师傅最近身体不舒服,计划去医院;王师傅的残疾车有些不牢固,看看能不能申报换一辆;吴师傅的住院发票要帮忙报销……”夏黎明的电脑中有一个每日更新的文件夹,里面记录着每位社区在籍残疾居民的近况与需求。每天上班前,夏黎明都会翻看记录,“我自己年纪也大了,怕记不住事,还是记录下来最安心。”
此外,夏黎明还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他深入研究各类残疾人保障政策,耐心解答居民们关于补贴申请、医疗救助、康复服务等方面的疑问,协助他们理清流程、填写申请表、递交资料、办理手续。
“每一笔补贴,每一项政策,都是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不能因为我的疏忽而迟到。”为此,他时刻盯紧各项流程,确保大家都能顺利获得所需的保障和服务。“贴心顾问”的称号也在社区残疾居民中传开。
如今夏黎明已经66岁,早已到了退休年龄的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社会各界这么关心我们残疾人群体,如今我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得以自食其力,就要为社会做点事情。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要为残疾居民带去温暖。”他憨厚一笑,如此承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