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奋力打造科产联动金名片

潮新闻·共享联盟·嘉善 曹起铭 通讯员 柳婉婉 编辑 沈超2025-02-21 22:04全网传播量304
00:00
00:00
012024年以来,嘉善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号工程”,打造“嘉善模式”,在嘉兴市率先实现“科技创新鼎”四连冠,科技创新指数跃居全省县(市)第一。
02嘉善四大科创载体在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共研发标志性成果40项,其中16项国际国内领先,2项实现国产替代,展现了嘉善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成效。
03嘉善构建全流程成果转化体系,四大科创载体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35家,开展技术合作119项,市场化合作金额超3亿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04嘉善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0余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600家,通过实施“科创祥符”科技攻关计划等,精准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05嘉善探索构建企才合作新模式,遴选专家担任“科技副总”,推动产学研合作,并设立科技银行、开展创新券通用通兑等,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和政策支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科技是制胜未来的强大利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4年以来,嘉善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嘉善模式”,扎实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打造长三角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金名片,在嘉兴市率先实现“科技创新鼎”四连冠,科技创新指数列全省第5,跃居全省县(市)第1。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的引擎,牵动嘉善完成由默默无闻的浙北小县向“浙江科技创新第一县”的关键一跃;着眼未来,身负“双示范”国家战略使命的嘉善,又将如何演绎创新制胜的新篇章?

向高而攀,锻造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

去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省珠海拉开帷幕。在这场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盛会上,由上大研究院自主设计制造的“闪刃”轻型多用途战术车辆惊艳亮相,向世界展示了先进装甲车防护解决“嘉善方案”。

如果一项成果尚不足以说明嘉善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成效,不妨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嘉善首届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推进大会的现场。在这场大会上,来自嘉善科创载体的最新研发成果尽锐而出,展现“家门口”的前沿科技。

浙大智慧绿洲建成国内首条具有数字孪生功能的柔性智能食品中试生产线;嘉善复旦研究院自研的高精密热力传感芯片,可替代昂贵的算力芯片开展后续封装研发;上大研究院4N级高纯电解铁实现产业化,打破国外垄断,5N级高超纯铁已小批量生产;祥符实验室攻克DNA储存技术,实现海量信息的高密度、长时间、低能耗存储……

科创如攀峰,成果见真章。目前,嘉善四大科创载体在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共研发标志性成果40项,其中16项国际国内领先,2项国产替代。

成果持续涌现的背后,是嘉善锻造高能级科创载体的定力。仅用两年时间,嘉善县就实现了浙大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上大研究院四大科创载体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实现省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零的突破”,浙大智慧绿洲参与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上大研究院入选全国首批、嘉兴唯一“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目前,四大科创载体累计集聚研发人员超1100人、硕博比超90%。

向新而进,贯通全流程成果转化体系

穿上多模态生物反馈VR一体化设备,佩戴者心理状态数据一览无余,可以有效辅助抑郁症治疗;一块神奇的申花AI魔镜,通过面部扫描就能出现30余项身体指标;戴上一只智能可穿戴手套,抬抬手指就能远程控制机械手运转……嘉善首届科产联动大会上亮相的42项“黑科技”,让不少企业当场“下单”,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究竟有多少路要走?嘉善以科技成果转化“嘉善模式”给出答案。

“要合作就找顶尖研发机构。”华润三九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张勇用“相见恨晚”来形容与浙大智慧绿洲的“牵手”。联合研究院依托浙大陆续引进全球化人才,建立一支80人左右的应用型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其中,绿洲研发人员专注制剂开发、药物评价、生物评价,企业研发人员致力于放大工艺、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双方各扬所长,共赴创新蓝海。

在嘉善这片科创沃土上,科创平台与企业的“联姻”已经司空见惯,无论是浙大智慧绿洲与嘉善中扬立库共同研发智能仓储2.0系统,还是嘉善复旦研究院与嘉善中科尚弘成立联合实验室,亦或是上大研究院与群展精密合作研制的耐高温材料,都表明嘉善科创载体与企业的互动已渐入佳境。去年以来,四大科创载体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35家,开展技术合作119项,市场化合作金额超3亿元,为本地企业发展带来了澎湃的创新动力。

瞄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嘉善全力构建征集、验证、中试“三大体系”,建立科技成果从“1到100”的转化路径,弥补研发成果与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建立“4+1+X”科技成果征集体系,集聚科技成果近1200项;依托浙大智慧绿洲创新成果转化验证中心,新验证落地2个项目,累计给予资金补助500万元;同时按功能定位分类构建开放共享的小中试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方提供更优公共服务。

“从项目确立到拿出开发样机,只用了一年。”臻普医疗科技公司是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成功引入转化的一家初创企业,该企业结构工程师郭翔昊说,得益于嘉善的验证体系,他们研发的离子体肿瘤治疗设备得到了临床资源、商业计划、资金支持、人才招聘等全要素支撑,成果转化“加速跑”。

向实而行,推动科技型企业能级跃升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

走进位于嘉善县开发区的浙江星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区,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有序运行,仅需一两人巡视即可实现智能化生产。在未来2~3年内,该企业就可以实现碳碳复合材料应用产品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

作为一家专注于碳纤维保温材料、碳复合材料、高纯石墨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星辉新材料坚持把自主研发及科技创新作为长期稳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公司坚持科产联动,在科技研发这块长期进行投入,每年都是超千万元。”该公司技术研发总监乔晓东认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市场才不会有天花板。

在嘉善县中荷循环农业科创示范中心,一棵棵新鲜饱满的水晶生菜正乘坐着“有轨电车”陆续进入采收区。在这里,上下10层的智能育苗架可以节省70%的用地面积,立体补光技术使蔬菜的生长周期缩短一半,AI种植系统能够自动判断植物生长状态。一棵生菜的背后,是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的颠覆和重塑。

不管工业领域还是农业领域,科技赋能是企业实现蝶变跃升的不二法门。如今,嘉善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00余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突破1600家。企业家们怀揣着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的边界。

去年以来,嘉善县聚焦科技企业培育,提升创新主体地位。锚定技术突破这一关键目标,实施“科创祥符”科技攻关计划,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技术攻关体系,精准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构建科技政策精准培育、“浙里加计扣除”精准服务、创新需求精准对接、“三色评价”常态管理的“一评三精准”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培育体系,嘉善县每万家法人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82家,列全市第1、全省第3。

向上而生,构建政产学要素支持机制

在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新型离子注入机设备进行工艺测试。就在不久前,因为注入工艺不达标,该产品一度被搁置。正当此时,来自嘉善复旦研究院的张柏诚博士受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在他的指导和推进下,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产品得以顺利推出。

针对科研院校与企业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嘉善在全市率先探索构建企才合作新模式,从科研院校遴选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双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将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与企业实现全面深度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4年5月,嘉善县依托在善创新载体遴选100余名专家,建立“科技副总”专家人才库,其中27名“科技副总”赴企业开展科研指导工作,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10家,达成技术合作20余项。

科创之花,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围绕“银、保、基”一体建设,嘉善进一步丰富科技金融建设,纾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嘉善县共设立14家科技银行,累计授信科技型小微企业1800余家次,其中2024年新增授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10亿元。累计对1100余家次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科技贷款超27亿元。

在政策支持方面,嘉善开展创新券通用通兑,利用长三角科创资源优势,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改革,上线统一的创新券通用通兑系统。2024年为689家企业减免检验检测、合作研发等费用1028万元。同时,推进大仪大器共享,对仪器设备共享率高的科研院所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补助,目前已将在善科研院所的科研设备2482台、总价值超3.2亿元纳入共享资源库,累计为嘉善县近百家企业提供服务200余次。

去年以来,嘉善持续提升人才、金融、政策“三大要素”保障,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通畅。“这里为科研人员开展面向应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营造了自由探索的空间,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是十分适合青年人施展才干的沃土。”未来健康实验室“百人计划”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麻光磊的一席话,道出了打开科创载体嘉善路径的“金钥匙”。

千帆竞发科技先,创新如舟破浪前。眺望新征途,嘉善将以“六干”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升级,充分激发各类创新载体及科技企业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之源头活水,引入产业发展的滔滔大河,让其奔腾汇聚,最终成就嘉善经济蓬勃发展的广阔大海,助力“双示范”之地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乘风破浪。

相关新闻
增幅列全省第一!嘉兴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浙商银行:点燃“寻龙”引擎,书写科技金融新篇章
“数”说嘉兴丨全省第二!看嘉兴如何刷新科技创新成绩单
4%,为科技创新“添柴加薪”
滨海新区57家企业入围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