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而要了解良渚,绕不开施昕更这位良渚文化的发现者。
2月21日,施昕更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选址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老街,整体由施书广场、序厅、正厅三大叙事空间组成。
施书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施昕更铜像,铜像下方刻写着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等地名,这是施昕更发现的十余处良渚遗址。20世纪30年代,施昕更在故乡挖掘出大量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从此揭开了良渚文化的面纱。
序厅还原了施昕更父亲当年经营的一家老茶铺。这既是良渚老街历史繁华的见证,又能为过往游客提供休憩茶饮之所。
当记者步入正厅,映入眼帘的是大名鼎鼎的“施昕更之问”——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
施昕更用他的一生给出答案。从古镇少年到考古历练,从发现良渚史前遗存到在战火中奔波护稿,从投笔从戎到良渚文明终有回响,纪念馆再现了施昕更作为“良渚文化发现者”的一生。
除了集中展陈老照片、手稿、黑陶等图文与实物资料,纪念馆还采用数字人技术“复活”了施昕更。在互动体验区,施昕更的数字人形象投射在大屏之上,用普通话与良渚方言两个版本,向前来观展的游客介绍良渚遗址的挖掘过程。
市民铁天福在施昕更的数字人面前久久驻足。长髯花白的他热爱良渚文化,几乎每个月都会从市中心赶来良渚,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院参观。铁天福说:“从前就看到过施昕更的名字,今天参观完纪念馆,更觉得他值得敬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开馆首日,施昕更的孙子施时英也来到现场,他同祖父一样,致力于良渚文化保护工作。“文化传承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施时英说,希望纪念馆能够成为一座桥梁,把良渚文化带到更多人面前。
施昕更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后,纪念馆计划开展讲座、分享会、非遗手作坊等特色活动,原创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也将不定期驻场演出。
一座纪念馆,将为良渚文化的古与今,再开连接之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