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DeepSeek公开课刷屏,人工智能大咖揭秘“破圈”之力

潮新闻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祁航2025-02-20 13:43全网传播量7.3万
00:00
00:00
012月17日19:30,浙大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首场直播开启,吸引超37.7万观众在线观看,由吴飞、陈文智等教授主讲。
02吴飞教授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中的三大主义,并强调DeepSeek通过系统级协同创新,融合“众智”与“众力”,降低了技术成本。
03陈文智教授介绍DeepSeek的模型架构创新方法,如MLA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并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从“大模型”向“智能体”转变。
04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感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认为DeepSeek的出现极大降低了大模型使用的门槛,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的普及化上将更进一步。
05浙江大学博士生小李表示,听完公开课对AI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为未来更好地理解、使用AI才是关键。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2月17日19:30,朋友圈开始刷屏浙大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

首场直播的两位嘉宾,是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与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陈文智教授。

直播现场

他们说,希望为观众们揭密DeepSeek的“破圈”之力。因此,在浙大ai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公众号上,吸引了超过37.7万名观众在线观看。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超也是该系列课程的主讲老师之一,他说,此次开设的公开课是希望从学术的角度普及人工智能知识,让普通的用户也可以接触和了解原本比较深奥的技术。

DeepSeek迈向了全社会分享的普遍智能之路

吴飞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中的“三剑客”——基于逻辑推理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基于数据驱动的连接主义人工智能以及基于策略学习的行为主义人工智能。“三种人工智能模式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而是各自有自身的优劣区间,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策略性选择。”吴飞说。

例如,连接主义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学习为底层逻辑,能够在层层递进、逐级抽象中形成对于某一概念事物的理解。就比如,人工智能想要形成对于“猫”这一动物的认识,就需要“摄入”大量与猫有关的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对比学习,最终可以抽象出“猫”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这种基于大数据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式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概率偏差,而且研究者往往也难以掌握人工智能背后运行的基本路径,从而导致“黑箱效应”的产生。

“AI有三宝:数据是燃料、模型是引擎、算力是加速器。”吴飞提到。而DeepSeek的精彩表现就在于其对于算法、模型和系统等进行的系统级协同创新,是“众智”和“众力”相互叠加的成果。过往的AI技术往往更依赖于“众力”,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算力来实现技术的发展,但这也带来了模型参数与规模的过度扩展等问题。DeepSeek则融合“众智”,在模型算法和工程优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级创新,降低了技术成本。“DeepSeek也实现了开源开放,迈向了一条全社会分享的普遍智能之路。”吴飞认为。

吴飞介绍AI三大主义

陈文智则重点介绍了DeepSeek进行模型架构创新的多种方法。以MLA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为例,这种运行机制能够降低模型运行的成本、提升运行效率。这里可以和人脑的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类比。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主题概念上,而不是一个个字词从头到尾的简单罗列。DeepSeek则引入这种机制实现了对过往AI技术的超越,对巨大的注意力机制矩阵进行了压缩,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计算和存储成本,提升了模型运行效率。

陈文智也提到,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呈现出从“大模型”向“智能体”的转变,交互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能够嵌入不同的应用场景,真正的人人都是AI创作者的时代即将来临。

最后,陈文智也介绍了“浙大先生”智能体平台成功本地化部署DeepSeekV3、R1模型,基于CARSI资源共享平台,覆盖教学、科研、生活等全场景,并借助自己的虚拟数字形象展示了未来教育“处处用AI,人人会AI”的美好图景。

陈文智利用自己虚拟数字形象介绍“浙大先生”

当汽车发明时,无需与之赛跑,而应考本驾照

在吴超看来,DeepSeek的出现极大降低了大模型使用的门槛,让普通用户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等本地化设备当中就可以体验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伴随着各种现象级人工智能应用的出现,AI技术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未来也将会向各行各业渗透。不过,当下的技术离实现真正通用型的应用仍有一定的距离。

“开场报告非常好,吴飞教授讲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及规律;陈文智教授,主要讲了DeepSeek发展的来龙去脉。”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晓武说。

唐晓武也感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2016年,唐晓武在竺可桢学院创办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课程,“实际上是把数学+统计+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只是用了这个名词而已,后来的人工智能,确实是大数据+计算机这样的发展。”

两年前,在ChatGPT出现的时候,唐晓武让它来尝试是否能够通过浙江大学三位一体的面试,结果让他吃惊。“今年用DeepSeek测试了一下,几乎是完美的,而且有些是极致的。”

“吴飞教授是新上任的本科生院院长,又是人工智能所所长,两者结合起来,我觉得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的普及化上会进一步上个台阶。”唐晓武说。

唐晓武现在的一个工作,是国际中文教育。“陈文智教授最后演示的一个虚拟陈文智,他什么国家的语言都能讲。那么我们的国际中文教育还有什么需求?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粘性,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交流。”

浙江大学博士生小李表示,此前在科研和学习生活中,自己已经或多或少用到了AI工具,“但只是想到哪儿用到哪儿,没有对AI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这次听完公开课,小李对AI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打算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好好利用AI工具。

他对老师在课上说的一段话印象很深刻,大致意思是:当汽车发明时,我们不需要想着如何与汽车赛跑,而是要去考一本驾照。

“所以我认为在未来,更好地理解、使用AI,才是问题的关键”小李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