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关注 | 南浔大运河古镇集群共谱复兴新篇章

潮新闻 杨斌英 宋豪亮 陆志鹏2025-02-20 00:45全网传播量718
00:00
00:00
012024年南浔启动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辐射六大古镇及特色镇街,推动长三角亲子乐园迭代升级。
02春节期间南浔古镇接待游客164.8万人次,同比增长28.6%,旅游总收入达23.07亿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繁荣。
03双林镇2021年启动文化街区改造,完成32个项目,2024年签约影视作品23部,计划争创4A级旅游景区。
04练市镇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超14.5万人次,依托“LIAN上”女神商业街区,新增爆款业态23家,吸引游客破百万。
05菱湖镇元宵灯会重现“纸灯精巧”盛况,数字化升级老宅,接待量同比增200%,推动古镇复兴与红色记忆激活。
06善琏镇2024年开展研学游200余场,接待青少年4万余人次,带动文旅消费3000余万元,延伸湖笔文化产业链。
07和孚镇非遗春节接待游客13.63万人次,荻港古镇推出非遗越剧展演等活动,联动桑基鱼塘打造四季文旅品牌。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湖州南浔,是典型的运河名城,孕育了大运河(南浔段)和桑基鱼塘系统两大世界级文化遗产。

时代变迁,“水利万物”的大运河在新时代开启新的航程。2024年,南浔启动实施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全力打造大运河沿线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善琏、荻港六大古镇集群复兴标志性成果,同步辐射区内千金、石淙、旧馆3个特色镇街,引领长三角亲子乐园迭代升级。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南浔大运河古镇集群,既要“组团”出圈,也要各美其美。如何让大运河古镇集群应“运”而更兴?南浔正不断探索着自己的路径。

南浔古镇美丽风光 陆志鹏 摄

南浔镇

持续火爆 尽显繁花永绽之美

这个春节,南浔古镇凭借一系列新场景、新玩法成功出圈,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据统计,春节期间,南浔古镇累计接待游客164.8万人次,同比增长28.6%,实现旅游总收入23.07亿元,同比增长147%。

从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七,南浔古镇精心筹备的演艺盛宴成为特色亮点。沉浸式实景情景剧《枕莲记》,以“小小铜匠起,一朝富南浔,海路开辟展,丝韵誉天下”的传奇故事,带游客穿越历史,领略南浔往昔的繁华。这个假期南浔古镇大剧院也是好戏连台,还有精彩的魔术表演。

除了室内情景剧,古镇的户外演出同样热闹非凡。“金蛇闹春”“四象迎宾”“水乡婚礼”“水韵船歌”等节目轮番上演,将传统民俗与水乡风情完美融合,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

古镇在文旅融合方面不断创新,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将南浔的丝绸文化、商贾文化、水乡文化融入到各类活动中。嘉业文化新春主题特色集市——“嘉业吉市”以嘉书文集、咬文嚼字、阖嘉书香3个板块为核心,精心推出了包括文创产品、非遗美食、文化体验等在内的20个摊位。游客不仅能欣赏表演,还能在游玩过程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体验独特的年味。

火爆的人气不仅让古镇的旅游业态迎来“开门红”,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古镇内各商户生意兴隆,特色美食供不应求,民宿和酒店入住率居高不下。

南浔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出更多优质的文旅活动,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让南浔古镇成为更多游客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也让古镇文化在传承中绽放新光彩。

双林古镇三桥景区

双林镇

凤凰于飞 演绎古镇新韵之美

在摄影爱好者眼中,双林的水、三桥、绫绢都是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元素。“当我把镜头切换到3倍时,我拍到了中式江南独有的浪漫。”前不久,一位网名“拍照的东东枪”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抖音上发布的双林三桥视频,获得了上千万浏览量。

双林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21年,双林古镇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启动,项目建设和业态招引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已完成博物馆岛研学基地、虹桥弄蔡宅、古戏台、文昌阁、费新我故居等32个项目建设;招引业态25个,东吴小院、王一品斋笔庄、湖绫丝绢工艺坊等18家业态正式开业。“凤凰小镇”项目在2024全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主题活动上进行签约,系湖州市唯一。

为了进一步提升古镇影响力,2024年,双林镇与影视公司签约,合作拍摄影视作品23部。“今年我们将在古镇新建影视拍摄基地,改建塘北粮仓摄影基地,整体提升双林古镇对外影响力。”双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5年,双林镇将围绕“推动凤凰小镇建设,提升古镇流量”这一主题,坚持专班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全域化导流,全力推动双林古镇争创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南浔全域旅游的文化串联点、美食集成带、消费集聚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双林镇已经加快双林早市、水上市集等文旅项目建设。“我们会大力招引爆款业态、首店经济和亲子研学项目,计划引进古镇业态、青创点位10个以上,成立古镇业态联盟,打造双林绫绢品牌首店并推动绫绢国风包等非遗文创出海,推动中华老字号雷允上入驻叶橘泉行医诊所并早日运营,丰富完善古镇住宿、餐饮、非遗体验和研学旅行功能。”双林镇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在双林,将有更多好风景值得期待。

练市古镇船拳表演

练市镇

另辟赛道 绽放国风时尚之美

今年春节期间,练市古镇游园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4.5万人次,大年初一单日客流更是突破了4万人次。古镇街区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国潮灯会、非遗市集、民俗展演等轮番登场,重现“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运河盛景。

这份“开门红”的背后,是南浔大运河古镇集群活化利用的精准实践。据了解,依托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练市镇将原粮站、茧站旧址改造升级成为以谷物、桑蚕文化为核心的新业态空间,并引入国潮美妆、时尚服饰等年轻化消费场景,打造“LIAN上”女神商业街区,为古镇注入全新的活力和魅力。

“我们以‘LIAN上’女神商业街区为引擎,既留住运河记忆,又瞄准‘她经济’赛道。”练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古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该镇围绕女神街区持续开展爆款业态招引工作。2024年,该街道新增爆款业态23家,累计达到47家,吸引游客突破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破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南浔至上海的车程大大缩短,长三角“同城效应”也为古镇集群注入新动能。练市镇紧抓这一机遇,在文旅服务配套上持续发力,围绕影视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大力招引影视企业和项目。目前,该镇已经陆续启用了练市影视工厂一号园和全镇34个影视联盟基地,同时启动建设浙北最大的古装内景单体——练市影视工厂二号园,计划今年4月投入使用,逐步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今,这座大运河边的江南小镇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正以国风时尚之美,成为长三角游客的“打卡新宠”。

菱湖古镇元宵灯会 宋铮铮 摄

菱湖镇

追忆往昔 重塑古镇复兴之美

菱湖灯谜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南宋,兴盛于明清,被誉为“浙江省灯谜之乡”。今年元宵佳节,菱湖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内流光溢彩,千余条灯谜悬挂于鱼灯下,随风摇曳,“纸灯精巧,竞赏上元桥上”的盛况在这里重现。

一边是灯谜,一边是非遗体验。在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体验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虞敏儿手握竹篾,耐心地教孩子扎制“青鱼王”灯架。不远处,漆扇手作摊主李美云则将螺钿嵌入胎体,向游客展示传承了几千年的非遗工艺。这些精湛的非遗技艺引得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

这些都是菱湖古镇的魅力所在。作为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菱湖享有“中国淡水渔都”“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中国范蠡养鱼文化故里”的美誉。近年来,该镇积极响应“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保护镇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红色记忆遗址以及时代记忆地标,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菱湖镇姚醒吾故居陈列室的电子屏前,来自菱湖中学的百余名学生凝视湘江战役的动态演示。据陈列室工作人员介绍,老宅完成数字化升级后,接待量同比增200%。古镇复兴的背后,离不开老干部与老党员的躬身力行。老干部们自发组建了“银龄护古队”,每周巡查历史文化街区,监督古建筑修缮细节;老党员们以“红色故事会”为载体,义务担任红色记忆遗址讲解员,将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传递给每一位游客。

古镇的苏醒不仅仅体现在红色记忆的激活上。在秀溪水街,三省堂改造成的清风馆举办了廉政书画展;5公里外的数字渔业产业园内,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反馈鱼塘数据,与老街的渔灯遥相辉映。如今,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在菱湖镇崛起,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更激活了菱湖发展的新引擎,不断谱写古镇复兴的新篇章。

善琏镇含山景区 邹一琳 摄

善琏镇

延伸产业 一展笔墨江南之美

在南浔区善琏老街,围炉煮茶、非遗手作等成为当下游客的热门选择,三五好友围坐炉前,畅谈新一年愿景。

“景区全力在文化引领、创新旅游消费场景、提供丰富的产品、提升游客体验度等方面下功夫,镇政府同时还出台了旅游配套政策,对远道而来的渠道商也有很大吸引力。”善琏镇文旅运营相关负责人王志红言语中透着自豪,如今湖笔小镇镇区及15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共同组成善琏全域旅游、全域研学全新生态群,深受游客青睐。

南浔区善琏镇,自古便是湖笔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依托深厚的湖笔文化底蕴,善琏镇以“研学热”为契机,积极推动研学旅游的发展。该镇与周边农户携手打造学生研学体验课堂,将课程内容延伸至田间地头,已经对15个村落分别规划设计了各具特色的研学体验主题村庄,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户外研学环境。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能够深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体验耕种的艰辛与乐趣,以及了解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随着示范效应的日益显现,各类研学体验不仅提升了“颜值”,更实现了“产值”的增加。2024年以来,善琏镇共开展研学游活动200余场,接待全国各地青少年4万余人次,带动文旅消费3000余万元,为推动全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湖笔文化,善琏镇还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窑里古窑遗址作为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遗址,见证了善琏镇在陶瓷制造领域的辉煌历史。而含山片区则以其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成为了游客们探寻自然之美、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绝佳去处。

“哪怕到了冬天,经常都有超过20个团的500余名游客来到善琏。”善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善琏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领略笔墨江南之美。

和孚镇欢度佳节 宋豪亮 摄

和孚镇

传承非遗 弘扬农耕文化之美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和孚镇以“农遗”和“非遗”为媒,累计接待游客13.63万人次,书写了一幅“见人见物 见生活”的年俗画卷。

荻港古镇是和孚最亮眼的风景。春节期间,古镇推出“非遗越剧展演”“民间丝竹乐会”“鱼桑文化研学”等活动,将传统年俗与现代体验结合。游客们漫步青石板路,赏鱼灯巡游、品南浔三道茶,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年味。

坐落于此的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作为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线下体验空间,自2024年8月开馆以来迅速走红。馆内汇聚全国11个省份的160余件非遗精品,包括111件国家级非遗,堪称“非遗宝库”。以非遗馆为核心,荻港古镇联动周边桑基鱼塘、丝绸工坊等资源,推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业态。

除了非遗,和孚镇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在这个春节大放异彩。延续16年的元宵文艺踩街民俗活动是这个小镇在新年时最热闹的活动,由舞龙队、地戏队、腰鼓队、马灯队等15支特色方队组成的踩街队伍巡游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下高铁15分钟就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得益于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先生搭当天早上的直达列车,带上家人一起来到和孚欢度佳节。

从非遗踩街到文博村馆,从桑基鱼塘到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眼下的和孚镇,正以文化为纽带,构建起“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乡村生态,打造“春漾和孚、夏游民当、秋嬉新荻、冬暖荻港”的四季文旅品牌,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呈现更多的“诗与远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