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杭州萧山东白马湖社区自由书屋的木制书架上。一楼的阅读区,一场居民读书会正氤氲着暖意。主持人手持一本《了凡生意经》,将传统商业智慧娓娓道来;古琴伴奏悠然悦耳,众人颔首沉思,纷纷沉浸在这份书香雅韵中——这座开业仅两个月的社区书屋,已成为社区居民共享的“文化客厅”。
一座书屋里的“社区温度”
2024年12月27日,东白马湖社区“自由书屋”与“青年自习室”正式揭牌。这座占地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一楼陈列着2300余册图书,其中有1500册来自萧山图书馆的捐赠,支持全市通借通还;另有主理人自购的600余册图书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150册图书,供居民免费阅览。二楼的自习室设有20余个共享工位,工作日开放至晚8点半,成为年轻人下班后的“充电站”。
书屋的命名并无复杂渊源。主理人查原野与尤超然这对“90后”搭档,因崇尚公益情怀一拍即合:“‘自由’既是我们对运营模式的期待,也希望居民能在这里无拘束地探索文化。”
社区为二人提供场地与基础场地和能耗支持,而他们则以“主理人”身份参与空间运营。这种“社区搭台、青年唱戏”的模式,正是东白马湖探索“自主造血”社区治理的缩影。
“完全免费难以持久,过度商业化背离初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吕家琦道出运营逻辑。书屋采取“分层服务”策略:图书借阅、文化展览完全免费;自习室与咖啡区适当收费,但定价低于市场价30%。这种模式既保障主理人微创业收益,又守住普惠底线。
自由书屋的深层价值,亦在两个孩子身上得到印证。某日下午,主理人查原野发现楼里出了名的“调皮兄弟”,竟在书屋安静阅读了四小时。书屋的留言本上,写满居民的便签:“在这里邂逅了考研战友”“书页翻动间寻得内心安宁”。类似的转变正不断发生:杭漂青年在自习室伏案备考,年轻父母在书屋找到育儿新方式,退休老人自发组织读书会……
77岁的王阿姨是书屋的“编外馆长”,每周固定有两天来书屋做志愿者,一来就待上一整天。她说:“我现在空闲时间多,就来这里看看书,还经常和年轻人交流,感觉自己又变年轻了。”
正如吕家琦所言:“书屋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成为情感纽带,让‘陌生人社区’变‘熟人社会’。”
从“旁观者”到“主理人”
尤超然与查原野的加入,源于一场“意外”。尤父退休后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偶然得知主理人招募计划,便鼓励儿子尝试。两个“90后”便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叩开了社区治理的大门。
“以前总觉得社区治理是‘长辈们的事’,现在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感觉与社区的连接更深了。”查原野的转变映射着当代青年的角色变化。在东白马湖社区1.2万常住人口中,66%为19-35岁的青年。为了激活这股力量,社区创新推出“主理人招募计划”,以“课程+空间”模式重构公共服务供给链。目前已有6位主理人在11个空间开设15类课程,形成了文化艺术、生活美学、科技创新等多个特色IP。
查原野的另一重身份是品牌策划师,他亦将书屋视为一个立体化文化产品打造。历时两个月的杭州书店田野调查后,他们最终锚定这一“文化客厅”定位——既是知识容器,更是社交场域。在空间设计方面二人也格外用心:墙面的水墨长卷流淌着传统文脉,非遗剪纸与当代陶艺在展柜上交相辉映,绿植盆景在光影间演绎生命诗学。这种精心营造的美学体验,让公益空间焕发不逊于商业书店的质感。
“既然社区中的年轻人多,我们未来的发展的重点就是要激活这部分的潜力。”查原野提到,年轻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很高,因此书屋未来将充分挖掘东白马湖社区的“青年基因”,引入桌游活动、文创周边等多元业态,打造“文化+”生态圈。同时计划引入智能管理系统,通过预约算法优化空间利用率,实现文化服务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
这座由青年与社区共筑的书屋,正书写着新型治理范本。当非遗剪纸的红纸在灯光下透出暖意,当自习室的台灯照亮奋斗者的脸庞,东白马湖的故事揭示着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最好的公共空间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居民真实可触的生活场景中。自由书屋如同城市肌体中的文化微细胞,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构着现代社区的社交基因与精神海拔。
(原标题《一座“自由书屋”,一场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编辑 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