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有风来丨美术院校校考,画风如何?

    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2025-02-19 09:46全网传播量53万
    00:00
    00:00
    012024年中国美院本科招生(复试)考题与古建筑相关,考生反映与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场景相似,贴合社会热点,引发广泛讨论。
    02中央美术学院2024年城市艺术设计专业考题涉及“人形机器人”,要求考生基于手的写生设计机器人手,强调创新与综合素养。
    03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图像与媒体艺术专业复试考题引用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要求考生在两小时内创作画面,考察艺术理解与表达能力。
    042022年中国美院设计大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苹果的形状、色彩等感知,绘制六种形态的苹果,考验艺术修养与知识储备。
    05天津美术学院2023年校考初试默画犀牛考题,要求考生默写犀牛局部并速写野外场景,难度较大,反映考试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中国美院本科招生(复试)开考。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涌向国美象山校区,转塘也一下子热闹起来。

    “今年会考什么?”考试还在进行,不少网友就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起考题。直到上午第一场考试结束,谜底揭晓——图像媒体设计色彩专业的考题和古建筑相关。不少考生直呼,画面和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场景类似,非常贴合社会和行业的热点。

    游戏《黑神话:悟空》壁纸。图源 《黑神话:悟空》官网

    作为艺术类考试的“重头戏”,中国八大美院每年校考考题都格外受关注,时常出圈火上热搜。美术院校校考,近年来画风如何?

    01

    “这是美术考试吗?”看到这些年八大美院的考题后,不少人会问。大家发现,“不按常理”的考题,这几年似乎越来越多了。

    中央美术学院2024年城市艺术设计专业的试题和“人形机器人”有关。考题要求,基于对于人形机器人的介绍和自己对于人形机器人的了解,根据自己手的写生,设计绘制一只(或一双)人形机器人手的效果图,并加以说明。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当看到这句文字的时候,我们心中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在两个小时内画出来。”这是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图像与媒体艺术专业复试的命题创作。

    国美老师在整理考生“答卷”。图源 中国美术学院公众号

    同样是那一年,不少中国美院的考生被一个苹果“砸”晕了。2022年国美本科招生(复试)设计大类的考题:通过对苹果的形状、色彩、环境、味觉等方面的感知,画出六种形态的苹果。

    直到网上出现打开思路的“参考答案”:达利的苹果形态扭曲得像是在阳光下化掉的冰淇淋;毕加索的苹果是抽象的几何方块;梵高的苹果笔触厚重、粗犷……一个苹果,6种大师的画风。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考生可能连大师们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天津美术学院2023年校考初试默画犀牛的考题,也难倒了一众考生。考题要求默写犀牛的局部,速写则是犀牛在野外场景中的写生。不少考生连犀牛都没见过,要在短时间内画出犀牛,的确不容易。

    大约三四年前,美术院校校考还大多着眼于素描、写生等基本造型能力的考察。而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考题出圈,也在不断提示考生,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是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

    2019年,一考生参加美术类艺考。图源 新华社

    与其说是在追求独特性,不如说其底层逻辑是对艺术教育的尊重与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态度鲜明:“我们想通过开放式的、具有一定灵活度的考题设计,强调主题性解读,使考生不拘泥于应试套路,老师们也能够较快较准地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整体画面关系处理的能力。”

    02

    连续多年出现“反套路”题目,一次又一次让那些指望押题制胜的考生输了个“底朝天”。有人总结:以前是画什么告诉你,现在是画什么你说了算。至于评分结果,答案在风中飘荡。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曾直言,这类考题今后只会越来越多,就是要打破封闭式考察,一改考生的应试准备,更多地注重综合素养,考察短时间内打开思路的能力。

    随着美术高考试题的变化,有人会问,美术考试变难了吗?在不同的人看来,也许答案不一样。

    2018年,考生参加山东工艺美院考试。图源 新华社

    对那些擅长应试的考生来说,也许是难了,命题的趋势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那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较强以及相对有艺术天赋的考生来说,也许是变得更容易了,新的选拔机制给了他们更大的展示空间。

    考题为什么要变?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跨学科专业不断出现,需要选拔更加复合型的艺术人才。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近年来“跨界”的考题越来越多。

    招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术院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学院给出了答案——美术院校不只是为艺术界输送人才,艺术教育也不只是教学生从艺的技能,而是培养他们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深度理解力和高度创造力。

    在美术院校看来,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不只是技艺娴熟,更要对人类文化史、社会史有大体上的认知,对人文科学有基本的认识。无论是考试模式的优化还是命题的改革,都是为了加强对考生艺术理解和创意潜能的考察,从而选拔出真正热爱艺术、具有创作冲动和创造潜能的年轻人。

    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良渚展区现场。图源 中国美术学院公众号

    命题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考生,间接反映的是美术教育行业的导向和标准。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和它所带来的影响,则着眼于未来的创造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浙江的梅花,何以香飘万里
    申公豹的“代购药单”,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