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移民、围垦、慈孝,四大文化奠定了慈溪的发展根基,也塑造了慈溪的文化性格。慈溪由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文化正发挥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县域之一,慈溪的地域文化你了解多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当地又将如何用好文化这个引擎,为“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建设增添动力?新的一年,我们在慈溪开启“City Read”,通过采撷散落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文碎片,溯源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
财经作家王千马说:“民营经济看浙江,乡镇企业看宗汉。”
慈溪宗汉街道,孕育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缕曙光。
宗汉街道庙山村。宗汉街道供图
据专家考证,“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在宗汉诞生。它不仅开启了慈溪民营经济的序章,更将“四千精神”与“首创精神”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基因中,成为一代代企业家跨越时代的精神内核。
作为民营经济大县,慈溪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这些奇迹的源头在哪里?前行路上,慈溪企业家又如何以“四千精神”为标尺,丈量着一条民营经济的来时路?
(一)
“在慈溪档案馆的史料中,我找到了‘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诞生在宗汉的官方证据。”
年近80的老先生,拿着慈溪市档案局珍藏的资料照片,和一本名为《黎明之光》的调查纪实,将“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的历史脉络一一道来。
老先生叫马信阳,是宁波太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信阳的父亲马志成曾是慈溪原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的职工。
马信阳家族的创业轨迹正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从祖父马礼全的“马如盛花行”,到父亲马志成的“新业米厂”,再到1956年与黎明农庄合并成立的粮棉加工厂,每一步都凝聚着“无中生有”的智慧。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畔、翠屏山下。这片唐涂宋地,70%以上土地是靠着先民围涂造地而来。土地并不丰腴的宗汉,同样资源匮乏,当地农民渴望找到一条非农业生产的出路。这是乡镇企业诞生的原动力。
1956年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仓库及账房间旧址。宗汉街道供图
1967年,21岁的马信阳开始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跑供销”,用他的话来说是“闯荡江湖”,哪里有空白的市场就往哪里跑,什么销得好,就做什么。
父亲带马信阳第一次出差是从上海到武汉。到了第一站上海,父子二人行至虞洽卿路(今西藏南路),父亲特意告诉他虞洽卿就是慈溪人。然后又去南京路看原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四大公司。时至今日,马信阳依然记忆犹新,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和人流汇聚的“江湖”,他很兴奋。
“我知道外面的市场很大,不知道的是跑起来很难,交通难、住宿难、业务更难。但每次出差,乡亲们都盼着订单,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从21岁就开始跟随父亲“跑供销”,在交通闭塞的年代,父子俩凭借“走遍千山万水”的毅力打开了全国市场。
回忆起那段“跑供销”的艰苦岁月,马信阳多次提到“四千精神”,他认为精神所持,一切皆有可能。“四千精神”,让一家小工厂渐蜕变为宁波太阳实业,并开创了慈溪企业史上多个“第一”:首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首项国家火炬计划、首个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
马信阳说:“时代会变,产品也会变,但精神永续。”
(二)
如果说马信阳的故事是“四千精神”的具象化,那么金轮集团创始人陆汉振的创业史,则展现了慈溪企业家的“首创精神”。
宗汉街道庙山村,走街串巷的放"米胖"(爆米花)的陆汉振,爱“折腾”,也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1983年,改革春风正盛,憋了一股劲的29岁小伙子陆汉振卖了当时的抢手货——手表和自行车,东拼西凑筹集了2500元,在宗汉庙山村创建了慈溪改性塑料厂。这是全国第一家生产锦纶帘子布的乡镇企业,也是今天亚洲锦纶帘子布生产“老大”金轮集团的前身。
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3月,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自此迎来了一个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7年6月28日第一台纺丝卷绕机组投产,也就是说慈溪锦纶厂开业。也是第一批卷绕挡车工。宗汉街道供图
抓住时机的陆汉振一路狂飙。没几年时间,锦纶一厂、二厂、三厂、四厂接连拔地而起,为了破解技术瓶颈,陆汉振又从上海聘请“星期日工程师”,让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流动起来。1993 年至 1996 年连续 4 年,金轮集团产值雄踞浙江省乡镇企业第一名,帘子布产量达到 4 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跃至 35%,一举夺得全国首位。
陆汉振一直认为“船大才顶得住风浪”,在“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背景下,他又快速将原本单一的锦纶厂打造成了一个横跨化纤纺织、热能发电、机械制造、房产开发、国际贸易等五大行业的企业集团。
金轮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做一家百年企业”,金轮集团执行董事陆志栋给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答案,“企业从创办以来,近四十年从未停产过一天,就像‘金轮’这个名字,车轮滚滚向前,脚步永不停歇。”
如今,虽然金轮将生产线搬到了江苏淮安,但它的故事、它的光辉仍在宗汉这片土地上传颂、绵延。
因为地域所致,余姚慈溪一带的企业家,深受“浙东学派”思想的影响,陆汉振也不例外,他深知利润之外,还有更珍贵的胸怀格局。
陆汉振在自己的家乡庙山村轰轰烈烈推进自己事业的同时,他早已在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让全村人都一起富起来,于是有了“以厂带村,厂村共赢”的模式。
慈溪锦纶厂办厂初期就十分重视干部员工培训,1987年11月9日,举办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厂长陆汉振亲自参加开班仪式作重要讲话。宗汉街道供图
1993年,金轮集团累计出资8000多万元对庙山村进行改造建设。曾经的渔民晒网之地——庙山村成了一座“别墅村”。
1996年又实施“夕阳工程”,建造老年公寓252套,本村子女结婚后三代同堂的老年人,可免费入住村老年公寓,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陆汉振的初衷是回馈家乡,他却不知道,这个模式就是乡村振兴的雏形,庙山村也会成为今日共同富裕的典型。
如今,庙山村文化礼堂展柜里,三本泛黄账册静静陈列:1987年村集体账户余额217元,1993年跃升至8000万元,2023年村属资产突破5亿元。数字跃迁的背后,是共同富裕的慈溪探索。
(三)
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
这种炽热,是慈溪宗汉的黎明之光亦如火燎原,农民创业的故事轮番上演,胡长源、史汉祥、岑尧云……他们像马信阳、陆汉振一样,在困境下寻找出路,从田野走向城市,成为民营经济最早的践行者。
公牛集团总部园区。慈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种炽热也是慈溪人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书写的一段段商业传奇——
慈溪的“老板”们用"踏遍千山万水"的脚力丈量出全球市场,从中国出发到欧洲意大利到巴西圣保罗,用不流利的外语推销,把慈溪小家电送进200多个国家不同肤色的家庭;
慈溪的每一次产业升级都离不开敢为人先的突破,从种棉晒盐的“两白经济”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草根经济”,从“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再到如今的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2024年,慈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如今,"海外仓实景直播"打破时空界限。当年"说尽千言万语"的推销术,已迭代为数字营销、工业设计、标准认证等18个专业服务模块。
"吃尽千辛万苦"的注脚正在改写。当传统制造遇上数字新基建,呈现出惊人的乘数效应:近五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63%,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89%。
首创精神正在裂变产业效应。从水槽洗碗机到母婴级净水机,283项原创专利的形成一颗技术树。方太集团早已用37个全球首创产品重新定义厨房生态,工程师们正在攻关的"无风机吸油烟技术",可能将颠覆百年油烟机运行的原理。
慈溪城区局部俯瞰。慈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种精神在慈溪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上呈现链式反应。全球插座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公牛集团,将安全技术创新延伸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深耕微型轴承的环驰集团,把精度做到头发丝的1/200,成为SpaceX供应商;传统化纤企业慈星股份跨界研发针织机器人,让意大利老牌厂商主动寻求合作……目前,慈溪共有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24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8家,均居宁波前列。
放眼全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体现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和重视,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
从黎明农庄的机器轰鸣声第一次响起以来,慈溪企业家的精神图谱中,“四千精神”与“首创精神”就始终交织在一起。企业家们用双脚丈量市场,用双手创造技术,更用心系乡土的胸怀书写共同富裕的答卷。如今,这种精神仍在传承——在智能制造的车间里,在新生代企业家的奋斗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