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2月18日,潮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从以三端合一的根系深扎媒体融合之壤,到用客户端2.0的枝丫触摸云端,再于AI时代的晨光里舒展新叶。两年的时光,我们在之江潮涌的润泽下,向阳生长。这一程山高水长,掌心却始终攒着温度:专家学者如化雨春风,合作伙伴似林间乔木,读者与创作者们的连接,像繁星勾连成星座点亮夜空。那些屏幕前守候的目光、键盘上流淌的思绪、采访本里未眠的灯火,皆是来自时光的情书。即日起,我们推出《我与潮新闻的故事》系列报道。当潮声再起,愿我们的故事仍能摇曳在时光长河里,与下一朵浪花相逢。
我和潮新闻,可谓有缘。
2023年春天,潮新闻客户端重磅上线、横空出世。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而我在江南的春天和潮新闻的故事里,有茶,也有书。
茶向我走来,正好我向茶走去
我和茶的关系,也许可以用“命中注定”来形容。我从小是在茶乡里浸润长大的,很早就认识茶。大人喝茶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凑上去喝几口。喝着喝着,我就开始写茶了。
2000年,我的《茶人三部曲》前两部《南方有嘉木》与《不夜之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书中,我写了一个江南杭州的茶叶家族,刻画了大历史面前的小人物。
一片茶叶,虽然很小,但却无限承载了“我们小人物们”生活和文化的不同状态。平常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听到,也接触到很多非常传奇的茶人故事。我在小说里写的那些故事,都是自然而然地从“我的日常”土壤里长出来的。我还在《茶博览》上开设《茶人传奇》专栏,开篇从神农写起,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人物。在解构这些人物的过程中,茶人在时代变迁里的丰盈感“呼之欲出”。这种极其宝贵的“茶人精神”,也影响滋润了我。所以,我把他们写出来了。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茶始终能让我们在平衡中保持理智。在人生中,总有一杯茶的时间是值得的。
后来,我从《茶博览》写到了潮新闻的茶天下频道。2024年年初,我用一篇《到瑶琳去访茶精灵》庆贺频道上线,希望有更多人来访潮新闻,看看茶的千姿百态。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是,潮新闻专门开通了“茶天下”这个频道窗口,让大家能够在这里知晓天下茶事和茶人。这是我们浙江媒体“敢为先”的魄力,也是走向全国“争第一”的担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人会在潮新闻客户端的影响下,“端”起茶杯,真正实现我的愿景:将世界铺成一张茶席,让全人类在此共饮。
也许,潮新闻的名字,天然就和茶有着莫大的关联。我们常说,好山好水出好茶;我们也说,水为茶之母。可见,一杯好茶往往离不开好水的支撑。浪漫的是,潮新闻正在汹涌的改革浪潮里踏浪而行之时,我写的这些“回味有点甜”的文字,或许能换你一个暖心的微笑。
从《钱江晚报》到潮新闻,我们一起走过30多年
当然,在潮新闻,还有我和书的青春与成长。
潮新闻正式启航的那个春天,潮新闻·钱江晚报与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共同主办的第11届春风悦读榜,将年度“浙版好书奖”颁给了我的新书《望江南》。
对于那个久违的春天,我永久难忘。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济济一堂,大家久未谋面,因为颁奖盛典而相聚在杭州。我记得走上领奖台,我感叹了一句:“猝不及防中,我被文学春风吹得恍惚飘然。”潮新闻带来的这缕春风,吹拂着每个读书的人,让我感到欢喜而欣慰。
其实,我与潮新闻早已相识。
1992年,我作为青年作家,就在《钱江晚报》的《晚潮》栏目做过专栏作家,我写的专栏叫作《看电视的故事》,从影视音乐赏析到动画片,分享了好多影视评论。
写专栏的时间,正是我写《南方有嘉木》的时候。写小说之余,看电视的感想、随笔被发在《钱江晚报》上。1995年,《南方有嘉木》出版,在我的母校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举行报告会,《钱江晚报》也进行了报道。后来,《不夜之侯》《筑草为城》先后完成、出版,我的作品获茅盾文学奖,被改编为影视剧,包括后来作家王蒙、评论家白烨与我的互动,对我作品的评价,都在报纸上刊登过……每一个节点,《钱江晚报》都时刻关注着我的创作。
从《南方有嘉木》写到《望江南》,从《钱江晚报》到潮新闻客户端,我与这家媒体共同成长,走过了30多年。有意思的是,30年前后的两部小说,主角还是杭嘉和这些人物;《钱江晚报》到潮新闻,还是那个充满文化素养和文化格调的媒体风格。
我想,所有的过程都有意义。站在“江南”这个地理概念上看最终抵达的文化轨迹,我看到的只有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将继续在潮新闻上心潮澎湃。祝福潮新闻客户端,祝福中国茶叶,祝福中国文学!
(作者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