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晚,央视制作的知识分享节目《开讲啦》播出新一期,这一期的主题是长江,邀请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开讲。
去年10月,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在长沙启动。贺云翱教授担任本次报道顾问专家,多次参与指导并接受采访。
从神秘的北纬30度讲起
《开讲啦》节目一开始,主持人与青年学生互动:考考大家长江知多少。虽然大家对长江很熟悉,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难度:长江流经多少省份?长江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在40年间,贺云翱走过长江流域大大小小的城市与乡村。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尽早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提案。在这次节目中,贺云翱向同学们介绍了长江文化。
他提到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了城墙、宫殿、水利、王陵以及水稻作物,证明了早期国家的出现,证明了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这就是长江边的文化。
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现场,在良渚遗址公园。潮新闻资料图。
贺云翱提到“神秘的北纬30度”。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中国等文明都位于这条纬线附近。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三星堆等古国文明就位于这条线上。
国家制度诞生离不开经济基础,贺云翱指出,长江流域物产丰富,催生了早期的农业,在此基础上自然诞生了一个个古国。早在距今15000年之前,长江流域的人们就开始驯化水稻,将它培育成农业作物。除了水稻,今天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也诞生于长江流域。
过去谈到中国文化,往往侧重于黄河文化。但随着一个个考古成果,大家发现大量文字文献没有记载的文明创造,在长江流域出现。比如杭州萧山跨湖桥考古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独木舟;宁波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鸟瞰。潮新闻资料图,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见证了中华文明2000年发展史的大运河,也起源于长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最早开挖邗沟。隋代开挖隋唐大运河,最终贯穿了南北,让长江的物产(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等)运到北方的政治中心,如隋代洛阳、唐代长安、宋代开封、元代大都等。
除了物质文化,长江流域的思想文学创造也非常丰富。中国文学中两大传统之一浪漫主义,从屈原到李白、苏轼,都是诞生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诗人。
今天谈长江文化的意义
与现场交流环节,有同学提到网上短视频里的“水中的大熊猫”——江豚。贺云翱向大家普及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古代长江流域的大象、犀牛早就看不到了,中华鲟今天也几乎绝迹,像江豚一样,长江流域有大量濒危动植物,如果我们不主动保护,它们灭绝了,地球上一个物种、一个基因群就永久地消失了。
节目中还设置了答题环节,如“谁是长江溯源第一人”等。其中“哪首曲子不是发源于长江流域?”一题,听完三首曲子,全场答对的只有19%。
贺云翱讲解中提到,70%的同学选择A选项,这首豪迈粗犷的劳动号子很像是黄河地区的;但其实长江边也有,尤其是奉节到宜昌的三峡这一段。多年前,贺云翱去三峡地区,那时候还没有大坝,他亲眼见过河边石头上被绳子磨出来的凹槽。
夔州博物馆。潮新闻资料图
11%的同学选择了B。这是京剧《盗御马》的唱段,大家觉得京剧是北京的地方戏,但京剧发源于安徽、湖北。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吸收了昆曲、秦腔等戏曲的特点;后来徽汉合流,与湖北汉剧融合,最终诞生了京剧。
而C选项听起来是婉约的小调,仿佛江南风韵。实际上是一首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同学们由此发现,长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文化遗产、考古发现、历史、文学、艺术等等方面。
去年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也正是从这些方面入手,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记录长江文脉,挖掘文化内涵,凝聚奋进伟力。作为顾问专家,贺云翱对这次专题报道活动,以“全”“精”“美”“深”四个字概况。
南京大学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节目最后,贺云翱告诉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长江,保护好、发展好、建设好长江,寻求长江文化的内在奥秘——长江的创造性、独特性、包容性、连续性,把这些文化智慧用到今天,让长江文化为今天的中国创造福祉,这是我们今天谈长江文化的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