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横空出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生、家长群体中激起层层涟漪。这款以“精准化学习”为卖点的AI教育产品,精准击中了家长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渴望。
因为能提供更高效、精准的学习体验,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一刀切”的弊端,过去这个寒假,很多人纷纷拿出手机,尝试与DeepSeek对话。
杭州第二中学信息学国际金牌教练李建前几天也向DeepSeek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它能为一道高中竞赛题给出更优的解法。
“发现我只是一直在和它说哪里错了,无形中我成了它的牛马。”李老师的尝试,更坚定了他一直以来的观点——积极地拥抱工具,辩证的使用工具。
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教师,成为教育的主导者?关于这个问题,钱江晚报教育公众号升学宝也向读者发起了问卷调查,大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李建老师发布了一条DS的朋友圈
想看看它有没有新思路
结果一直在给它纠错
专注于研究世界领先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层模型与技术,挑战人工智能前沿性难题——这是DeepSeek的“自我介绍”。总结来说,它很聪明。爆火的这段时间,很多家长、学生都用它解答过疑问,有的出于好玩,有的真想请教。
刷屏朋友圈的人工智能,同样引起了杭州第二中学信息学国际金牌教练李建的注意。他想试试这位“新生”的水平,或许可以跟自己带的信息学竞赛生们比比,到底谁更有脑子。
李老师给DeepSeek出了一道题目,是一道他准备跟同学们讲解的高中信息学竞赛题,他也想看看,DeepSeek有没有新思路,能不能更出更好的解法。
“它是做不出的,我一直得跟它说哪里做错了。”李老师觉得这个过程挺有意思,还特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在和DeepSeek的对话里,他一直在纠正对方的错误,而DeepSeek每一次回答,都以“你说得对”开场,“无形中我成了它的‘牛马’,帮它完成了免费的训练。”
李老师坦言,跟老师相比,学生们对新工具的接受程度更高,用起来比老师还溜,但大家也达成了一个共识——积极地拥抱工具,辩证的使用工具。
“想要完全替代老师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高中竞赛的题目,逻辑性很强,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无法评价DeepSeek呈现的回答是否正确,这种基本会存在问题。”李老师总结,聪明的DeepSeek,在信息学竞赛的水平,大概处于初中级别。不过,在教学方面,它也并非一无是处。
以高中信息学的竞赛生为例,平时经常要自学,碰到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尤其是课内没有出现过的新知识,让DeepSeek来教学就很好。“概念性的介绍,它一般不会出错。以这个知识点为基础,甚至可以让它由易到难给出十个例题。”李老师说,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帮助,“上课老师讲的知识不理解,课后可以让它补充教学,它就很好地扮演了老师这个角色。”
DS出错,李老师给出指导
指导写作文、解答数学题
DeepSeek的表现差别还挺大
能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方案,这种“精准化学习”的承诺,像一剂强心针,让家长们看到了希望,期待这款产品能够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杭州家长吴女士,就用DeepSeek指导三年级女儿写过作文。
“给了它作文题目,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启了深度思考,不仅给出了范文,还给出了指导,太厉害了,分析也很到位。”吴女士说,DeepSeek的回答,考虑到了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比如还在学习基础语法和词汇,所以句子不能太复杂,用词要简单明了,并且给出了正文的结构、主题,同样考虑到三年级学生不会分太多段落,尽量简化,“要求它加入科技元素,也考虑到不能过于复杂,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描述。”
当天晚上,吴女士就用DeepSeek的这篇建议,为女儿的寒假作文指导。“关键能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它的思考过程很适合家长用来教育孩子如何思考和解构。”
但翻车的家长也不少。
在网络平台上,有家长给DeepSeek出了一道数学题——甲和乙从A和B两点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在距离A点800米的C点。之后,甲和乙各自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速度降为原来的一半。两人第二次在D点相遇,D点距B点700米。求A和B之间的距离。
结果两次提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家长还把同样的问题,向多个不同的人工智能模型提问,给出的答案也不同。
“最后问了少科班毕业的同事,教了个最简单的方法,答案才做对。”家长对比后发现,问题出在对于“速度减半”的时间理解,导致了最终答案的不同。
近六成家长曾用DeepSeek帮孩子做过作业
也担心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是学习路上的“神助攻”还是绊脚石?DeepSeek的出现,也引发了家长和老师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钱江晚报教育微信号升学宝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有近85%的家长,了解使用过DeepSeek或类似的AI产品,近六成家长在过去的这个寒假,曾用DeepSeek或类似的AI产品帮孩子做过作业。
有近一半的家长,使用这类产品,是想为家庭教育寻找一点思路,还有部分家长是希望帮助孩子解题,提高学习成绩,少部分家长把它真正当做老师,希望能代替自己教育孩子。
在使用过程中,家长们发现,DeepSeek对孩子的学习帮助挺大的,其中一半家长觉得能答疑解惑,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成家长认为,DeepSeek对帮助孩子查漏补缺,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很有帮助,还有少部分家长认为,这类产品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过,当问到DeepSeek是否能替代老师时,超过七成家长都投了反对票,理由是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价值观引导,是人工智能产品无法替代的,另外目前技术上也没有办法实现完全替代,很多题目还给不出正确答案。
家长们也考虑到AI产品可能会对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其中近六成家长担心这种模式,会让孩子对人工智能产品产生依赖,不会独立思考,也有部分担心会让孩子更内向,不愿意与外界交流。
“我也担心AI幻觉,说得头头是道,内容都是编的。”有家长说,使用这类人工智能产品,其实缺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问题的能力,“提问方式很重要,另外亲测它给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不能依赖,暂不能替代老师。”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杭州高新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冯丽萍老师,也尝试使用DeepSeek,让它进行教学设计,完成命题作文。
“程序化、模式化的痕迹还是有的,但基本没有大问题,尤其作文水平处于中上,结构层次清晰,描写富有画面感,甚至还有传承传统习俗文化的思想包含其中,背后的逻辑正是一些老师教授的应试化套路。”这次尝试,也让冯老师产生了一点担忧,“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有学生利用这种工具来完成作业,想必老师也很难分辨出来。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不爱动脑,丧失创新的能力。”
不过,面对文化、科技发展的冲击,一味抵触并非良策。
“学生可以利用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冯老师以语文写作为例,相对薄弱的孩子,DeepSeek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模板,可以让它写几篇范文,自己来模仿学习,“前提是孩子比较自律,对自己有要求,不能一味偷懒、抄袭。”
而针对写作水平比较好的孩子,冯老师建议文章完成后,可以试着交给DeepSeek来评判,AI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写作建议,也是提升写作的一个好办法。
在冯老师看来,孩子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被程序化、应试化所束缚,人工智能也无法替代真正的老师。
“学知识很重要,但学习过程更有意义。”冯老师说,同样的知识,每个人表述过程会存在不同,这是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好处,“不仅要得到一个答案,而是梳理解题的全过程。”
从育人角度出发,如今的教育更重视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培养筛选信息、归纳梳理总结等能力,“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能替代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