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810万元罚单,能否让公用事业服务收起傲慢?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2-15 04:04全网传播量16万
    00:00
    00:00
    01重庆燃气集团因“收费异常”事件被重罚810万元,暴露公共事业治理困境。
    022024年5月以来,重庆燃气集团高估气量71.11万方,预收金额约156万元,引发舆论关注。
    031739户因错抄错录被多收气费12.67万方,企业已清退错收款并更正数据。
    04监管部门定性重庆燃气集团“整改不力”,并成立工作组开展3个月专项整治。
    05公共服务领域信任危机加剧,居民需“自证清白”,社会治理成本大幅攀升。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重庆燃气集团因“收费异常”再次引爆舆论场。2月14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2024年5月以来,该企业高估气量71.11万方、预收金额约156万元,已督促其逐户沟通并清退处置到位。此外,该企业因错抄错录导致错计错收1739户,涉及气量12.67万方、金额27.82万元,已督促企业清退错收款、更正录入数据。通报称重庆燃气集团未深刻汲取教训、整改不力,拟给予从重处罚——处罚金共计810万元。同时,成立专项工作组入驻该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

    同一座城市,同一家企业,两次相似的燃气费异常事件,重庆燃气集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整地演绎了个别公共企业的“傲慢周期”。从去年4月沸沸扬扬的多收费事件,再到这次祭出的巨额罚单,监管部门直接给出了“整改不力”的定性,无意中揭开了公共事业领域积弊深重的治理困境。

    810万元的罚款看似力度空前,但相较于营收规模,这样的处罚更像是对违规成本的变相标价。“罚酒三杯”式的处理只会助长企业的侥幸心理,形成“违规—罚款—再违规”的恶性循环,难以动摇企业铤而走险的利益考量。

    整改不力的表象下,是特许经营权的基因作祟。作为区域性能源寡头,重庆燃气集团深谙“民生刚需”这张护身符的魔力,从智能气表改造到收费系统升级,技术层面的修补总是难以触及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当消费者在市场面前失去选择权,服务者自然就蜕变成坐地收租的“天然气房东”。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机制常常表现为被动式响应。从智能燃气表争议到阶梯收费乱象,监管部门的介入始终在舆论发酵之后。这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监管逻辑,本质上是对公共服务特殊性的误判。水、电、燃气等基础服务,是现代社会的生命支持系统,这就要求预防性监管跑在舆情的前面。

    事实上,公共服务领域的信任危机正在形成危险的“塔西佗陷阱”。从医疗到教育,从交通到能源,每一次负面事件都在瓦解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根基。当居民需要自行拍摄燃气表、记录水流速度来维护权益,当“自证清白”成为民生消费的附加义务,社会治理成本将会以几何倍数攀升。

    相较于普通商品,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天然具有民生属性,其信用价值应远超普通企业。从事公用事业服务的企业,端的不是“铁饭碗”,而是“民生碗”,其服务品质应匹配更高标准的公共责任。因此,公共事业的特殊性要求有超越常规的社会治理智慧,不能让类似重庆燃气“整改不力”的闹剧反复上演。毕竟,在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领域,信任一旦崩塌,重建的成本将远超任何一张罚单的数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员工“不结婚就解聘”, “法外狂企”何以出现?
    潮评丨以“免费体验”“名师授课”为名,老年大学岂能沦为“韭菜课堂”
    潮评丨期待秧Bot舞入生活